1.学习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的方法

2.北溪管道泄漏 欧洲天然气够用吗,北溪管道泄漏 欧洲天然气够用吗知乎

3.国外治理沙尘暴的经验是什么?

4.去非洲,有生命危险吗

5.植物的奇妙之处有哪些?

6.如何学习地理

7.怎样学好地理?

8.地理,该怎样学?

9.爱斯基摩人计划是怎么实施的?

学习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的方法

阿尔及利亚天气预报30天_阿尔及利亚的天气预报

一 关于政治

1、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的内驱力,是探索与创新的源头。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整体把握,理清课本内容层次:

把繁杂、冗长的知识一层一层地进行梳理,犹如剥洋葱一样,将所学的知识梳理出层次,然后从整体上把握这些知识层次。将其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这就是所谓的“先放后收”。

3、简要概括,把课本由厚变薄:

这要求学生建立在整体把握课本的基础上,领会其精神实质。可先对一节或一段内容进行归纳,用一两句话,一两个字概括。随着学习归纳能力的提高,逐步发展为对一课,一章的概括。

4、抓住线索,清晰知识的发展脉络:

如果知识是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珍珠串起来的那根线。学生要去发现所学知识的线索,抓住了线索就抓住了所学知识的脉络。在自学中要注意“三大问题”,即先讲是什么,后讲为什么或重要性,最后讲怎么样。

5、划出关键词,突出知识核心结点:

线索是学习内容的“网”,关键词则是这张网中的“结点”。在知识学习中,要求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将知识高度压缩在认知结构中,再应用时依据线索,快速检索出关键词,由此引出自己所学的知识。

6、写读书笔记,进一步内化所学知识:

学生自学完一节或一课后,写出自己的读后感,体会,或者对课本进行评述,如果能长此以往,坚持下去那就真正达到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学生的理论水平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较大提高。

二 关于地理

作为一门学科,学法上有着与其他学科许多共同点。如:科学的学习态度;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等;同时还有它独特的学法。其实我们一直强调的就是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思维方法。

(一)地理学习的灵魂——地图的利用

1、学会分类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

2、学会读图①先读图的主题②看清图例③注意细节④联系实际  

3、学会变图①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②图文转换  

4、学会用图①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②用图记忆  

中国地理:可看这几方面的地图,即: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气温、降水量)、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逐一看图、记图,甚至画图,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就掌握了。  

学习世界地理:  

1、要在十条线上下功夫(五条经线、五条纬线)。

2、找出十条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3、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二)、地理学习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依纲据本,掌握地理原理、规律  

①先将书读厚:在书上作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点  

②再将书读薄: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  

2、利用课本,学会举一反三

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3、利用课本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如:

区域地理(大洲或国家):位置、范围、人口、地形、气候、河湖、资源、工农业、交通、城市。

三 关于生物

对生物课的学习不能按照数理化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习方法上应该和地理有点类似。数理化一节课上讲解的知识点不多,对一个重点知识会反复的在课堂上做题训练。而生物一节课上的知识点很多,可以不夸张的说,老师说得每一句话都有可能是一个考点。而且课时紧张,不能在课堂上巩固练习。所以课后的练习一定要认真做,有不懂的要马上问。

生物的题目从一开始就比较具有综合性,一个题目会涉及到许多知识点。这种知识点的联系就是老师在课堂上强调的或者是补充的,很多学生不听课,自己看书,结果书看了,题不会做。也有学生上课只听课本上有的内容,课本上没的以为是不重要的,就没听。这些都应该避免。

学习生物课的要求和方法:

1.学习生物学知识要重在理解,勤于思考。

2.要重视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真进行观察和实验 。

3.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

四 关于历史

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书才是最根本的。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

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

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绝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北溪管道泄漏 欧洲天然气够用吗,北溪管道泄漏 欧洲天然气够用吗知乎

欧洲即将迎来一场北极寒潮,人们还来不及抢购足够的保暖用品,他们最担心的事情却发生了。9月27日,俄罗斯的北溪天然气管道公司发布声明称,3条海上管道一天内同时发生损坏。屋漏偏逢连夜雨,9月29日,瑞典方面表示,在受损的北溪管道中,又发现第四个泄漏点。在全球能源稀缺的当下,此次泄漏,无疑让欧洲的天然气供应雪上加霜。尽管冬天还未真正来临,但不少欧洲人已经开始焦虑,欧洲现有的天然气储量,是否足以让他们度过这个艰难的季节?面对管道泄漏,天然气断供,欧洲各国正在争分夺秒地寻找替代品。欧盟委员会的数据显示,这条管道已经向欧洲输送了1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北溪管道泄漏 欧洲天然气够用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我一起看看吧。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马欢

欧洲即将迎来一场北极寒潮,人们还来不及抢购足够的保暖用品,他们最担心的事情却发生了。

9月27日,俄罗斯的北溪天然气管道公司发布声明称,3条海上管道一天内同时发生损坏。屋漏偏逢连夜雨,9月29日,瑞典方面表示,在受损的北溪管道中,又发现第四个泄漏点。

在全球能源稀缺的当下,此次泄漏,无疑让欧洲的天然气供应雪上加霜。

更糟糕的是,一些迹象表明,今年的冬季可能会比往年更加寒冷。

最新的天气预报显示:本周伦敦的气温将比平均水平低5摄氏度,9月28日,德国法兰克福的气温将比正常水平低3.5摄氏度,而法国和西班牙的气温也将比季节性标准低3—4摄氏度。

尽管冬天还未真正来临,但不少欧洲人已经开始焦虑,欧洲现有的天然气储量,是否足以让他们度过这个艰难的季节?

液化天然气储罐(图源:图虫创意)

天然气储量:东欧最惨

欧盟的能源数据平台“储气库存一览表” (Agsi)宣布,欧盟的天然气储量已经达到了88.17%,不过,各国之间的储气量存在很大差异。

从数据上来看,一些欧洲国家的确已经成功地储存了足够的天然气,而其他一些国家则需要在即将到来的冬季内苦苦支撑。

欧盟各国天然气储备情况(图源:Agsi官网截图)

具体来看,欧盟主要国家的储量看起来还行,德国达到了91.5%,法国达到了96.83%,比利时91.17%,丹麦95.21%,意大利90.04%,波兰97.95%。

但大部分东欧国家的情况则截然不同,它们天然气储量或许不足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整个严冬,其中保加利亚74.17%,匈牙利72.63%,拉脱维亚仅有52.92%。

从数据上来看,欧洲主要发达国家的情况会好一些,但是不代表没有问题。

"如果一切顺利,德国的库存保持在高水平,如果我们运气好、天气也帮忙的话,我们有可能平稳地过冬。"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表示,不过他也提醒,即便储量达到9成以上,也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心过冬,因为冬季结束之时,德国的天然气储存将耗尽。

东欧国家则会面临更明显的能源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表明,东欧国家的经济将会受到俄罗斯天然气断供的巨大影响——这些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会下降6%。

寻找替代方案

面对管道泄漏,天然气断供,欧洲各国正在争分夺秒地寻找替代品。

根据欧盟委员会发布的俄罗斯天然气弥补计划,目前有三个方案,第一个是“南方天然气走廊”项目。该走廊途径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和亚得里亚海,并将通过3500多公里长的管道运往意大利。

图源:社交媒体截图

欧盟委员会的数据显示,这条管道已经向欧洲输送了1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据预计,到2022年底,此管道的流量将达到最高水平,即105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而东欧国家将会是这条管道的第一个受益者。

第二个方案,是以地中海为基础搭建一个把天然气输送到达欧洲的平台。在这方面,欧盟委员会提到了阿尔及利亚、埃及和塞浦路斯等三个国家,旨在通过天然气管道或进口液化天然气,以弥补天然气供应的削减。

第三个方案,则是进口和储存液化天然气,欧盟委员会方面目前已经确定了美国、卡塔尔和东非这三个主要来源。

曾宣布放弃化石能源和核电的德国,现在不得已表示,正在修复此前关闭的燃煤发电厂。预计修复后,每月将燃烧超过10万吨的煤炭,与此同时,奥地利、波兰、荷兰、希腊等欧洲国家也纷纷重新启动各自的燃煤电厂。此外,德国也开始考虑启用核能发电。

不过,美国媒体毫不客气地指出,所有的这些替代解决方案都需要时间,修建新的核电站,甚至需要近10年的时间。

而能源危机正在切实影响欧洲居民的生活。眼下,欧洲多地许多地方的电费都在增加。一些餐厅的电费从一年前的每月2000欧元增长到7000欧元,部分主要行业为了节省电费,甚至开始让员工休假,并缩减开支。

比利时一家研究机构表示,欧洲有可能将要度过二战以来最糟糕的一个冬天,欧洲各国政府将不得不做出一些艰难的决定,包括将欧洲天然气消耗量减少10%-15%。

该机构认为,以德国为例,为了克服接下来6个月的危机,德国能耗必须减少20%。同时还要对市场进行监控,避免能源价格上涨。

分析认为,欧盟的能源市场极其脆弱,价格的猛然上涨会导致欧洲整个制造业彻底关闭,给欧洲经济带来毁灭性打击,并带来失业潮、高物价等各种社会与经济生活的动荡。

哥伦比亚大学的全球能源政策中心的研究员塔季扬娜·米特罗娃说:“我们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未来会非常痛苦。”

对欧洲来说,更糟糕的情况可能还在后面。

北溪管道泄漏 欧洲天然气够用吗相关阅读:

北溪管道漏气后,法国道达尔称欧洲天然气供应状况无太多变化

北溪管道漏气后,市场非常担忧本已紧绷的欧洲能源供应。

不过,法国的道达尔公司却认为,当前北溪管道出现的问题,并不足以令欧洲人在今年冬天无燃料可用。

9月28日周三,法国道达尔能源公司CEO Patrick Pouyanne表示,在北溪管道漏气后,欧洲的天然气供应状况并无太多变化:

从天然气供应角度来说,欧洲人这个冬天仍然是安全的。我们需要考虑在失去俄罗斯天然气供给之后的前景。道达尔公司正从美国和其他地区向欧洲运回液化天然气,而且很荣幸能成为卡塔尔最大的国际天然气业务合作伙伴。现在的另一个问题是,油气产业似乎已经把投资水平降得过低。

和道达尔公司的乐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丹麦能源局的表态。

同日,丹麦能源局局长Kristoffer Bottzauw称,北溪一号天然气输送管道系统的存量现在不足一半,预计管道中的天然气到周日将彻底外泄,管道中外泄的天然气大约等同于丹麦一年的需求总量。

和其他欧洲能源企业一样,今年以来道达尔四处寻找新的替代能源。

Patrick Pouyanne上周六表示,在俄罗斯能源对欧洲减少供应后,欧洲对能源供应的“不切实际的”要求正阻碍着他们顺利找到替代能源。

Pouyanne称,欧洲买家正在争取购买液化天然气(LNG)的短期合同,但不准备支付更高的价格。他补充道,如果你想在短期内获得便宜的价格,答案显然是“不可能”。

Pouyanne称:

这是一个事关交付价格和数量的问题。

周六,道达尔在多哈与卡塔尔能源公司(QatarEnergy)签署了一项协议,在北部气田南部扩建项目(NFS)上建立合作关系,投资约15亿美元。

NFS项目合资公司中,专门为国际合作伙伴预留了25%的股份,其中道达尔能源将拥有9.375%的股份;卡塔尔能源将持有该合资公司75%的股份。Pouyanne表示,欧洲国家必须为达成更多长期协议做好准备,并且为此支付更高的价格以保证能源。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欢迎下载APP查看更多

国外治理沙尘暴的经验是什么?

美国5招降服“黑风暴”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因小麦价格昂贵,开始大力移民南部大平原进行农垦旱作。农场主大肆开垦这片广袤的处女地,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开垦地的肥力耗尽后,他们马上撂荒,转而开垦新的生疏地。结果,伴随着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的连年干旱而发生的风蚀作用,垦区沙漠化过程异常迅速,使南部大平原成为沙尘暴频发的“沙窝”,2000万公顷的草原土壤被刮走了1米厚的沙土层。

1934年5月的沙尘暴是美国历史上最强劲的沙尘暴。那年5月12日,美国堪萨斯、萨克拉门托、科罗拉多三州起源的黑风暴,尘霾蔽天不见天日,形成了一道高3千米、长1440千米、宽400千米的沙尘带,影响范围遍及美国本土2/3的区域。3亿多吨土壤被吹进了大西洋数百千米外,16万农民倾家荡产被迫离开了大平原。

据美国土壤保持局的统计资料,1935~1975年的40年间,美国大平原地区每年被沙尘暴破坏的面积达到了40万公顷,最多达到60万公顷,南部棉田因风沙问题每年的重播面积为80%,载畜量由刚开始的2000万头降到了后来的1100多万头。

为了控制大平原的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美国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生态保卫战。从多年的惨痛摸索中,美国形成了一套全方位作业的防沙经验,并成功减少了沙尘暴的发生。总的说来,美国治理沙尘暴主要有“5招”:

招数1:“天地结合”。将天气预报和地面治理结合起来。每次强风到来之前,气象部门提前48小时准确预测强风的行走路径,然后在其经过的地区对裸露的耕地进行喷灌,使之湿润结实,切断风沙源。

招数2:固沙有方。把植物纤维、旧报纸纸浆与粘性物质搅拌在一起,与绿色染料混合喷洒在沙尘表面,既固定了沙尘,又可美化环境。另外可将黏性的沙尘固化剂喷在沙漠上,其渗透可达1厘米,且表层不怕压,不起灰,可以走人、行车,非常结实,喷洒一次可锁沙尘1~2年,且成本比植树种草要低得多。

招数3:严惩不贷。沙漠土地拥有者和屋主在其周围人为制造沙尘或不采取措施控制沙尘,每天罚款500美元。如拒不执行,每天增罚2000美元。在沙漠中施工的承包单位负责人和员工在开工前至少要上4个小时的环境课,要求他们一边施工一边用水消尘。如果达不到要求,将勒令其停工或给予罚款。

招数4:提高农耕技术。采取不同成熟期和不同播种期作物间作、套种和作物留茬,大力推行免耕法,并使用特殊的农机具浅耕土地,有效防治了沙尘暴。

招数5:休牧返林。政府鼓励农户退耕休牧、返草返林。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返林面积达1500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总数的10%,全美土壤侵蚀面积约减少了40%。

前苏联播绿治沙

前苏联的北哈萨克斯坦草原占了哈萨克斯坦国土面积的1/5,与我国东北大草原和美国中西部大平原并称为“北半球三大肥沃草原”。该草原年均降水量255~317毫米,并集中在5~9月份,而年蒸发量却在650~750毫米之间,几乎没有无风天。

1954年以前,北哈萨克斯坦草原人口还很少,耕地也不多,少有沙尘暴发生。1954年以后,前苏联提出要在这里建立“东方商品粮基地”,开始大量向这里移民开荒。1954年~1961年间,从乌拉尔河流域到西伯利亚西部一带共开垦草原4150万公顷,1963年又开垦了617万公顷。

1959年,北哈萨克斯坦草原的人口就剧增到了275.3万人,随后更是以每年20万人的速度增加,他们大量伐木垦草作为燃料,进行深翻耕。对大自然的掠夺,终于使这片水草丰美的草原变成了世界四大沙尘策源地之一。刚开始,这里被卷起来的是黑色的沃土,被长时间风蚀盐碱化后,则形成了独特的白色沙尘暴。

为了治理沙尘源区,前苏联政府开始采取植树造林、退耕还草以及调整农业结构的方式治理沙尘暴。他们沿着草原区和森林草原区,营造规模巨大的防护林带。到1985年,已营造防护林约 550万公顷。同时,前苏联政府还采取飞机播绿、调整农业结构等方式进行沙尘暴的治理。

经过这么多年的治理后,现在北哈萨克斯坦草原虽然还有沙尘暴,但与大开荒时相比,沙尘暴发生的次数和规模都大幅降低。

澳大利亚围绕牧场治沙

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农业主要是畜牧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的土地荒漠化主要体现在草场的退化上,广大的平原地区也是澳大利亚的沙尘策源地,因此,澳大利亚对沙尘暴的治理主要围绕牧场来进行。

澳大利亚对牧区治沙主要有如下“三板斧”:

(1)严格实行轮牧。在澳大利亚,农场一般被水泥柱和铁丝网分成了一个一个的方块,不同的方块就是不同的放牧区。澳大利亚人通常不会在同一个牧区里连续放牧,而是轮流使用不同的放牧区,以便牧草能有足够的时间恢复。

(2)大力推广圈养。为了防止羊群将草连根拔起,破坏植被,澳大利亚政府还大力推行圈养,在生态不是很好的地方更是如此。通过割草圈养牲畜,就保留了草根和草茬,也就起到了固沙的作用。

(3)科学搭配畜群数量和种类。澳大利亚养畜非常严格,养什么、养多少不是由农场主自行决定。澳大利亚政府每年都要对各牧场作一次普查,以确定次年的载畜量。而在同一个畜群里,牛、羊的数量搭配也是经过科学测算的,从而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此外,澳大利亚政府的法制很健全,执法也非常严格,对违反法规的人一向是严惩不贷,从而保证了上述制度得以顺利实施。

中东黄金铺就绿色

包括西亚和北非在内的中东地区,也是世界四大沙尘暴活跃区之一。由于人口增加,本来就是以不毛之地居多的中东地区,开始大量开垦牧场。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放牧,以及大面积垦荒,导致那里天然植被破坏,荒漠化加速,沙尘暴经常发生。

为了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中东各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采取了一些沙尘暴的防治措施。

(1)制定禁止开垦牧场的法律法规,建立牧场保护区。目前,仅在叙利亚和约旦,这种牧场保护区就超过60个。但是这些计划大多没有显著效果,牧场还在继续恶化,其主要原因是这些生态系统极易受到破坏,而且畜牧量也大大超出这一地区的土地承受能力。

(2)斥巨资绿化城市,这主要聚集在盛产石油的海湾国家。据了解,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最近年来花了数十亿美元在城市内外建造花园和绿地,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用于绿化项目的费用居世界之最。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人均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像多哈、迪拜等城市,绿化都非常好,而绿化和护理费用也是不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海湾国家每一块绿地就是一块黄金。

(3)进行植树造林。阿尔及利亚的“绿色坝计划”就是令世人瞩目的生态建设工程。20世纪70年代初,这项规模浩大的绿色坝工程开始动工兴建。这条绿化带的主要工程在阿尔及利亚境内东北部,同时也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5国的跨国工程。

(4)节水保护生态,这主要是在以色列。与海湾国家不同,以色列不盛产石油,但这个沙漠国家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尖端的农业技术,大力推行滴灌等节水技术,进行生态建设和农业生产,成为农产品出口大国。

去非洲,有生命危险吗

提问的朋友,你好。对一般中国民众而言,非洲整体就是一个脏乱差,祸乱与瘟疫肆虐的地方。

但我已经在非洲工作了三年,目前还好好的,所以我将为你介绍下非洲在安全性上的大致情况。

首先,非洲大陆各国可划分为五个区域,也既东西南北中,北非主要国家为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南非主要就是南非共和国;西非塞内加尔,科特迪瓦;东非肯尼亚;中非刚果,赞比亚。

北非主要血统是阿拉伯,并不是黑人,其地域宽广,经济比较发达,政局稳定,瘟疫罕见,生命危险等级极低。

中非政局祸乱,内乱严重,警察干军队,军队干军队,走私严重,当地人偷盗厉害,生命危险等级极高!

南非,你懂的。

东非还好,危险等级算中下吧。

西非在黑非洲最富裕,首推塞内加尔,其次科特迪瓦,危险等级低。

植物的奇妙之处有哪些?

最为大自然的产物,植物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奇妙,除此以外植物还有很多奇妙的本领。

1、植物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就是说它可以借助光能及动物体内所不具备的叶绿素,利用水、矿物质和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产生葡萄糖——含有丰富能量的物质,供植物体利用。

2、呼吸作用,这个能力是高等植物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植物的生命活动关系密切。生活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将物质不断分解,为植物体内的各种生命活动提供所需能量和合成重要有机物的原料,同时还可增强植物的抗病力。呼吸作用是植物体内代谢的枢纽。

3、一些植物学家在研究植物树干增粗速度时发现,它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世界”,还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植物树干有类似人类“脉搏”一张一缩跳动的奇异现象,这是植物体内水份运动引起的。经过精确的测量,科学家发现,当植物根部吸收水份与叶面蒸腾的水份一样多时,树干基本上不会发生粗细变化。但如果吸收的水份超过蒸腾水份时,树干就要增粗,相反,在缺水时树干就会收缩。了解这个道理,植物“脉搏”就很容易理解了。在夜晚,植物气孔总是关闭着的,这使水份蒸腾大大减少,所以树就增粗。而白天,植物的大多数气孔都开放,水份蒸腾增加,树干就趋于收缩。有相当多木本植物都有这种现象,但是,“脉搏”现象特别明显的还当属一些速生的阔叶树种。

如何学习地理

如何学好地理

地理课是中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我国将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定位为:通过初中地理课程的学习,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所以,地理课对于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好地理很有必要。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具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综合性。上至宇宙空间,下到地球内部,还有我们生活的人类社会,这些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属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所以我们说,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地域性。不同地区,地理环境是不同的。地理学研究的正是地理环境的差异、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除此之外,地理学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到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到许多有用的地理知识;反过来,我们还可以运用所学的地理学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不仅如此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起着重要作用。既然地理如此重要,我们怎样才能学好地理呢?有些同学认为,地理不难,关键是记性好,只要死记硬背就行;还有的同学认为地理课没意思,除了背还是背。其实不然,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地理学也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和技巧,我们就会学得既简单又有趣。

一、培养空间概念,学会正确的读图、用图方法。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于是有人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重要的工具。

首先,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要知道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也蕴含于地图之中。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长期坚持下去,你就能够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

例一:在“经纬网图”上我们观察到的知识就有:

①我们在这幅图上可以看到有许多线,其中连接南北两极的线是经线,与经线垂直相交的线是纬线。

②经线与纬线的特点: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并相互平行;纬线圈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长度都相等且相交于极点。

③指示的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④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0经线以东为东经度,0经线以西为西经度;自西向东,东经的度数逐渐增大,西经的度数逐渐减小。纬度以赤道为界,以北是北纬,以南是南纬;自北向南,北纬的度数由大到小,南纬的度数由小到大。

⑤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位置。

例二:我们在《森林资源》一课中曾经学过的原理图,其图名叫做“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我们以这幅图作为例子,讨论阅读原理图的几个主要步骤。

第一步,获取信息,是获取原理图中所显示的各种信息。在“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有山坡、两道林带、降水和河流,一些不同粗细、不同颜色以及不同指向的箭头,还有 “微量清水入河”和“泥沙径流”等文字。

第二步,分析地图,是要分析我们在图中获取的各种信息和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山坡从上到下,表示地表径流的箭头由粗到细,颜色也由深变浅,最后变成“微量清水入河”。这些说明了大气降水在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过程中,受到了林木枝叶、枯枝落叶层的阻滞,促使大量雨水下渗,导致地表径流流量不断减小,含沙量逐渐减少。护坡林降低了泥沙流失的程度,起到保持坡地水土的作用。

第三步,说明原理,明确原理图所说明的原理。这幅“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说明了森林具有含蓄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二、学会读书,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

地理教材是我们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学好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呢?我们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读出书中有什么

阅读教材,首先要读懂,明白书中讲了些什么。比如,教材在介绍某个地理区域时,一般从构成这一区域的各地理要素分别进行论述。这个区域在哪儿?这里的自然概况怎样?经济发展情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等等

2.读出知识网络

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地理要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我们应该将理清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地域的知识网络。

例:通过世界地理的学习我们知道,南极大陆一块特殊的大陆,这里的地理环境特征与众不同,烈风、暴雪、严寒是南极大陆最显著的气候特征,这里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冰川,动植物种类稀少,有极昼极夜现象,还有美丽的极光……等等。而形成这些地域特征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由于南极大陆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以以南的高纬度地区,其他诸多的地理特征都与这一要素紧密相联。

3.学会梳理知识

①教材对于同类知识的论述角度具有相似性和规律性

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具有范围广、信息多等特点,但是它对同一类型知识进行描述的角度和方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规律性。

例如描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往往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而气温又包括着年平均气温、年温差和气温的分布等内容;降水主要是由年降水量、降水的时空分布所组成。

除了这一点外,我们还可以将差异性或相似性较明显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对比梳理。

②将差异性或相似性较明显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对比梳理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或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或相似性。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点,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比差异性,找到相似性。如我们在学习印度和巴西、日本和英国、我国的南方和北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时,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例: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无论是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还是在生活习惯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果我们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概括,那么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诸多的差异便一目了然。

粮食

作物 油料

作物 糖料

作物 主要

水果 主要

能源 主要金属矿产 人们

主食 传统

交通

工具 运动

项目

北方地区 小麦 花生 甜菜 苹果

梨 煤、石油 铁 面食 马车 滑冰

滑雪

南方地区 水稻 油菜 甘蔗 柑橘

香蕉 水力 有色金属 大米 船 游泳

赛龙舟

我们不仅要明确两个地区或两个国家之间的差异,而且也要思考这些差异是怎样形成的。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导致了自然环境的差异。

我们不仅通过对比梳理找到差异性,我们还能找到相似性,如印度和巴西两个国家,虽然位于不同的大洲,但它们在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利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我们就能够将两个国家的主要的地理特征知识点梳理得一清二楚。

印度和巴西都是位于热带的临海国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优质的铁矿资源丰富;都是世界上著名的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年来电子工业和信息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三、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是初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对中学生学好地理非常重要。

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任何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都不是由单一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但是,在这诸多的地理因素中,有某一、两个要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应当学会找出这一关键性的因素,并以此为线索,将其他的各要素联系起来,从而正确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初中地理主要侧重于区域地理的学习。一般来说,影响某区域的地理特征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该区域的地理位置(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区位因素),这一点从教材内容先后顺序中就已经明显地表现了出来。同时,在对每个区域的论述中,首先提出的也是该地的地理位置,位于哪个半球?什么纬度?海陆位置如何?有哪些邻国?等等。所以思考问题时应抓住该地的地理位置,以此为突破口,去分析其他地理要素的特征。

关于地理位置影响自然环境,最具有代表的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较,西北地区具有许多独特的地理特征。如沙漠广泛分布,人烟稀少,地表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河流湖泊多为内流河和内陆湖,动植物具有明显的耐旱特征,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灌溉农业发达……等,这些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这里的大陆性气候显著,降水稀少,而造成降水稀少,气候干旱的根本原因又是这里“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当然,“地形闭塞”也对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是所有的区域地理特征的形成都是以地理位置为主要因素的,有些区域的地理特征的形成是其他因素在起着更重要的作用,青藏高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国的青藏高原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其特殊就在于这里的海拔高。大家知道,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较高的海拔,给这里带来了与众不同的低温和强日照,从而导致了一系列其他地理要素的变化。

图解:由于“地高”导致气候寒冷,使青藏高原雪峰连绵,积雪冰川广布,成为大江和大河的发源地;由于气候寒冷,这里以耐寒的草甸草原为主;农业以河谷农业和高寒的畜牧业为特色;高原上广泛分布的三大牲畜是耐寒和耐缺氧的藏绵羊、藏山羊和藏牦牛;由于气候恶劣,这里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交通运输也比较落后;但太阳能资源和地热资源丰富;奇异的雪域高原风光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成为我国的旅游胜地和科研基地。

四、学会科学的记忆方法

许多同学反映“地理不难学,就是不好记”。的确,教材中有许多的地名、数据、物产,要把它们记住确实很不容易。这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分清课标中对这些地理事物的要求,是必须记住的,还是可记可不记的,还是只要理解不必记忆?在明确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就可以再来探讨记忆的方法。

1.及时复习,重复记忆

如何记得又快又准,是大家比较关心的事情。其实,克服遗忘、加强记忆的最好办法,就是重复,这也是由人的生理结构所决定的。当天学过的内容当天复习,一周至10天左右再复习一遍,两个月内再复习一遍,这对巩固记忆非常有效。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不是也正好和老师、学校安排的单元检测、期中或期末考试的周期是相吻合、相一致的。

2.调动感官,增强记忆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由多种感官(眼看、耳听、口诵、手写、脑想)参加的学习活动,其记忆效果最好。这些感官是眼、耳、口、手、脑。在学习中,应当尽可能多地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和做一做并将其结合在一起就是有效的记忆方法。

例如,在读图时,不仅仅是观察地图,还可以根据需要用彩色笔进行勾画涂抹。

在“非洲气候带分布图”上就可以将热带沙漠气候区用红笔涂色,将热带草原气候区用黄笔涂色,将热带雨林气候区用绿笔涂色等。又如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将>1600毫米、1600~800毫米、800~400毫米、400~200毫米和200~50毫米的不同降水的区域涂上不同的颜色,那么关于非洲气候分布特征和我国年降水量分布规律的知识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中。这样记忆肯定是深刻的。

3.适当联想,趣味记忆

同学们在学习地理时除了进行重复记忆、感观记忆之外,还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联想、理解增强记忆。

比如,将一些内在联系并不紧密的地理事物编成一些朗朗上口的短语或句子,也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如南亚所包括的八个国家:

南亚八国家,海上斯与马,

内陆锡尼不,临海孟印巴。

在学习中国政区图,记忆我国省区轮廓时,同学们可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形象地记忆,把黑龙江形象地看成一只美丽的天鹅,广东像一头大象的头部,而台湾省又像一叶正在驶向祖国怀抱的小舟……等等,这样记忆的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此外,在学习地理时,我们可以利用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来学习和领会知识,加强记忆。例如:对于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对电视、画报中不同肤色人们的观察,就能够比较容易地说出他们的肤色、头发、面部等特征。其它的象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的主要原因、人口增长过快所产生的社会问题等内容,我们不要去死记,而是依据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去理解地记忆。

4.把握联系,理解记忆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这就决定了地理知识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只要我们理解了知识之间的这种联系,并把握住这些联系,纵然知识是千头万绪,我们也会记忆的一清二楚。相反囫囵吞枣地死记硬背,一方面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也容易丢三拉四,背了后面忘记了前面。地理学科知识纷繁复杂,千条万绪。学会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记忆对于我们学好地理具有很大的益处。

例如:关于日本,课本介绍的内容是很多的,这么多的知识单凭机械记忆是不行的,应当找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记忆,但这些丰富而纷杂的内容之间具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些联系进行记忆呢?电视机前的同学可以和我一起试一试:

日本是亚洲东部的位于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这种地理位置决定了日本的气候是海洋性的季风气候,海洋性的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加上国土狭小,多山地丘陵的地形,使河流短促,水力资源丰富;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山地和丘陵地区分布着广阔的森林;日本的矿产资源贫乏,但利用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海上交通便利的条件,大量地进口工业原料和燃料,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大量的工业品需要出口,所以工业集中分布在多优良港湾的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群岛国家的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丰富,日本的渔业发达。象这样是不是好记一些了呢?

5.抓住异同,对比记忆

抓住地理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进行记忆也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例如长江和黄河是我们著名的两条大河,它们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运用对比的方法去记忆关于长江和黄河的知识是比较合适的。

如果你在学习或复习长江和黄河时,也象我们设计一个表格进行比较的话,肯定有助于你的记忆。

例:长江、黄河水文特点及开发利用状况的比较

河流名称 长度 流域 水系特征 流经省区 注入海洋 流量 汛期 冰期 开发利用

长江

黄河

五、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要学好地理,不仅要学好书本知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特别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将我们所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社会生产和实践活动中去,使所用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深化,同时也可以增强你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的地理问题;同时,当今社会中的许多热点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也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我们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有一个勤于思考的头脑,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要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就会学到更多的地理知识。

1.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

例如天象观测。我们知道月亮有时象一个圆盘,而有时又呈现月牙形。我们就可以亲自观察一下月相是怎样变化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当然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进一步探究月相产生变化的原因。在晴朗的夜晚,我们还可以观看天空中都有哪些星座,平常人们所说的北斗星、牛郎星、织女星、北极星在哪里?哪儿有银河?晚上8点钟与9点、10点,我们头顶上的星座是否相同?

再如气象观测,我们可以观测云的形状。课本中所讲的晴、多云、阴等天气状况下,天空中的云量有什么不同?雨天的云是什么样的?出现什么样的云天会下雨?出现什么样的云又预示着大晴天?

气温观测:首先,设计一个表格,确定观测的时间,然后将自己在这些时间测得的气温记录下来。

观测时间 2时 8时 14时 20时

气温(℃)

日平均

气温

分析测得的气温值:气温的日变化有什么特点?日平均气温是多少?为什么气温最高值没有出现在正午?你认为一天中气温最低值是出现在子夜吗?你所测得的气温与气象台播报的一致吗?哪些因素影响了你的观测结果?

2.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现在正值六月,六月的石家庄是华北地区的高温中心,天气又干又热,这是为什么?我们学过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相反,海拔每降低100米,气温就会升高0.6℃,石家庄位于太行山东面的华北平原,来自西北方向的气流在顺太行山东坡下沉的过程中增温,同时湿度越来越小,空气越来越干燥,这样就使正在初夏增温过程中的石家庄更加干热。

细心观察也会发现,人们的许多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饮食:南甜北咸,东酸西辣

服饰:西藏居民习惯穿藏胞

民居:北方房屋墙体厚,屋内有火炕,南方人习惯睡木床或竹床。

还有,日本人爱吃鱼;中东的一些国家把旅馆建在了屋顶上;东非高原上出了许多优秀的中长跑运动员等,这些都有着地理方面的原因。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谚语、成语、诗歌等与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谚语:

天上积雨云,地上雨淋淋——云与降水的关系;

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季降水与冷锋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阵春风一阵暖——春季降水与暖锋之间的关系;

春雨贵如油——我国春季降水少的特点。

如成语:

滴水穿石——流水的侵蚀作用

飞沙走石——沙漠地区的风力搬运作用

沧海桑田——地壳是不断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我国古诗词中也有许多诗句与地理有关。

反映长江三峡湍湍急流、水位落差很大: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自西东流的地理现象: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人口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城市人口稠密集中,农村人口稀少分散: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我们所熟悉的二十四节气也有许多与地理关系密切。

冬至、夏至——是我国北方地区一年中正午太阳最低或最高的一天

春分、秋分——分别是全球昼夜等分的两天。

5月21日是小满,俗话说:“小满大满江河满”,它反映了河流汛期与节气的关系。这一节气预示着我国的河流特别是南方河流开始进入汛期。

6月8日是芒种,这一节气正好是我国北方夏粮收获、秋粮播种的最佳时节。

世界各地和我国发生的一些具有较大影响的事件也有着一定的地理背景和地理原因的。

伊拉克战争时机的选择:3月开战,5月战事基本结束(6月之后热带沙漠地区进入非常炎热的季节,生活在温带的美军和英军很难适应在高温条件下的战斗——强调其中的地理原因)

日本、菲律宾、阿尔及利亚的地震:5月中下旬,这些国家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有

这么频繁的地震?(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繁)

特殊的长假使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各种媒体,看电视、听广播、上网、读书、看报的时间增多了。各种媒体中,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如中央和各地方电视台播放的一些知识性、趣味性栏目如《开心辞典》、《2》、《探索与发现》、《人与自然》、《环球》、《天气预报》、《探索时代》等,都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地理知识。

例一:将下列节气按时间早晚的顺序排列:寒食、重阳、端午、元霄、春节、中秋和清明节

例二:“柴达木”在少数民族语言中的意思是:

A.沙漠 B.盆地 C.盐泽 D.石油

这两道题目就是在我们在近期的《开心辞典》栏目中看到的。在观看这些栏目时候,除了,还要与我们所学的地理知识相联系,学会运用我们学到的地理知识来解释栏目中介绍的一些现象。

3.活动与探究

这个长假,同学们还可以补做一下平时学习中想做而没有时间做的小制作、小实验,也可以探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地理问题。比如:

1.在乒乓球上绘制经纬网

通过这个制作,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经线纬线的含义、经纬线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经纬度在地球仪上的分布规律,将课本中的知识加以巩固。

2.绘制家庭的平面图,学会自己设计图例、标明注记,选择适当的比例尺等。

3.通过绘制生活小区的平面图,深入了解你生活的小区有哪些基础设施,与你的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设施有哪些,你认为哪些设施在设计、布局和管理上存在着不足,应该进行怎样的改进,还应该增设哪些新的设施?等等。并把你的设想和建议与小区的管理部门进行交流。

4.体验生活中辩认方向的方法:比如树冠、年轮、房屋朝向(农村的房屋一般座北朝南,北方城市的楼房主卧室一般位于南面)。

5.尝试办一期地理小报

同学们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将自己感兴趣的地理知识和国内外地理大事以及学习地理的心得和体会等编辑起来,出一期以地理为主题的小报。等到开学后,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6.乡土地理调查

我们每个同学都对自己家乡具有深厚的感情,也熟悉家乡的一切。利用我们所熟悉的环境开展地理活动,开展一些地理方面的社会调查活动,既帮助我们了解家乡,也加深我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例如:家乡附近河流(或湖泊、池塘)的水质,近年来有什么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对周围环境有什么影响?为使保护河流(或湖泊、池塘)的水质,防治污染提出自己的建议等等。

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家庭、家乡的实际情况,做许多地理调查活动。如家庭用水情况调查、家庭塑料袋使用和废弃情况调查、家乡人口流动情况调查、家乡环境情况调查等等。

地理的学习方法是多样的。学好地理,必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只有平时注意对地理现象的观察,把握地理现象发展的规律,才能不断积累有关的地理知识。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地球上,我们身边的地理环境是时刻变化的、也是生动有趣的。只有留心身边地理环境的变化,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从身边的地理现象中去发现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希望同学们能够将地理知识学懂学通,活学活用。

怎样学好地理?

一、切实做好学习常规工作,是学好中学地理行之有效的方法

学习常规工作,是同学们获取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的常规性工作,也是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它通常包括确定目标,制定计划;课前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目标检测、总结等环节。切实做好这些环节,是同学们学好中学地理的最佳方法。

1、确定目标,制度计划

目标就是方向,有了目标,同学们就有了刻苦努力的方向,因此,同学们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目标。同时为了达到目标,就要制定计划。学习目标有远期、中期和近期三级目标,为了便于检测、指导同学们训练以及了解地理教学大纲中课程安排的特点,应以近期目标为主。要求同学们在教师帮助下明确自己在一个单元需要学习什么,知道能力水平要达到怎样的高度和自己采取怎样的办法措施等,每个单元目标实现以后(不论实现程度如何),都要及时进行学习小结,分析成败原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运用“制定目标计划—学习—目标检测—总结—调整学习策略”的模式,经过3至5单元的训练,使之成为同学们的学习行为习惯。

2、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同学们接触新知识的开端,是学习新知识的第一环节。预习能培养同学们的自学能力、自学兴趣、自学习惯。为了提高同学们的预习质量,避免预习成为走过场的形式,同学们可以采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预习模式。例如:《高中地理》第十章《人口与城市》中的第一节“人口的增长和分布”,是什么(人口)→怎么样(增长和分布)→为什么(影响因素)。再如:新教材第八单元《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中的8.1“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是什么(环境问题)→怎么样(表现与分布)→为什么(产生的原因)。同学们也可以采用分步骤预习的模式。第一步,先看教材中有几个黑体字标题,从中可以了解教材讲了几个方面的大问题;第二步,根据每一个标题下面教材篇幅大小,文字和图表多少,大体确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一般情况下,对重点和难点,教材都给予较多的文字叙述和图表示例,因而教材篇幅较大;第三步,在第一步、第二步的基础上,确定预习重点—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预习时,对一般内容快速阅读,重点和难点内容则应详细阅读,要找出教材中知识结构的层次和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掌握重、难点知识的关键,从而在较高的角度上理解、掌握重、难点知识。例如:对“新教材第七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中的7.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的预习,教材有三个黑体字标题,反映了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三种主要方式:即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商业;然后从三大标题后的教材篇幅大小,文字和图表多少可确定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可作为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最后把预习重点放在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两大问题上。

当然,预习方法,要不断尝试,力求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例如:预习时作简要的笔记,将重点知识画线,疑难知识打问号或作标记,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听课效率。

3、课堂专心听课

听课是同学们获取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释疑解难的主渠道,是学习常规的最重要环节。因此,同学们要认真听好课。同学们听课时要做到五到:即心到、眼到、耳到、手到、口到。心到要求同学们听课要精力集中,全神贯注,不走神,紧跟老师的思路,认真思考,积极思维;眼到要求按照老师的意图,或看黑板,或看课本,或看地图等;耳到要求认真听课;手到要求或记笔记,或勾画课文重、难点,或做演示操作等;口到要求默读 、朗读、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等。五到中最重要的是心到,只有心到,才能眼到、耳到、手到、口到,才能使眼、耳、手、口四者并用,并协调一致,高质量地完成听课任务。同学们听课要带着疑问听,要特别关注老师是怎样讲解重点、难点知识,采用怎样的思路,怎样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措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学们在听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知识,解决疑难,更要学会掌握知识,解答疑难的方法。同时还要认真做好地理课堂笔记。做课堂笔记可采用三法:⑴标记法:把老师授课中的着重点,在课文文字内容密切处画上红线、红圈等标记。⑵见缝插针法:让学生在课文空白处记下老师授课时的注释,或者分析判读图像的方法,正确与错误的区别点。⑶归纳重点法:在笔记本上重点记录教师授课时对相关地理概念的解释,对相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进行归纳的要点、知识拓展点以及解答地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等。记笔记的内容可以包括:一是记录老师的板书,这一总分是笔记的主要内容;二是根据老师的板画,在笔记本上动手绘制一些内容重要的简单图形,如:夏至和冬至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近地面风的形成示意图,冷、暖锋天气图,水循环示意图,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三是记录老师讲解的典型范例。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同学们要花大部分的时间进行阅读教材、听老师讲解、思考问题和做课堂练习等活动,所以,同学们做笔记要遵循简而精的原则,避免只顾做笔记而忽略了其它课堂活动。

4、课后及时复习和作业

复习和作业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及时巩固预习、听课所获知识而采取的一种有效手段。根据人类的遗忘规律,复习和作业需课后及时进行。一般来说,在复习完相关教材内容,笔记的基础上,再来独立完成作业效果较好。

5、搞好单元目标检测、总结工作

每学完一个单元,自己学习成效怎样?目标实现程度如何?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成败原因是什么?还存在什么问题?以后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纠正和解决存在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同学们以积极的心态完成目标检测、总结工作,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情况,以便确定今后的学习目标和制定计划。因而,单元目标检测、总结也是同学们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二、结合学科特点,掌握学习中学地理的科学方法,是学好中学地理的捷径

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同学们是主体。同学们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端正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地理的兴趣还不够,还需要养成主动自觉的学习习惯,并能独立获取、驾驭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要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必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是同学们学好中学地理的捷径。

1、学习地理应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

地理学科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及人类与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学习中应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同时,我们人类为了协调与环境的关系,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应该掌握较全面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运用知识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以造福自身。

2、学好地理要注意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

地理学科是跨越文、理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兼自然、人文两 大领域。除地理专业知识外,还涉及文学、历史、哲学、政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及工农业生产等 知识领域。地理学科是高考文科综合和文、理大综合试卷设计的最佳出题基点,试题设计可以地理知识为基础,综合政、史、地,甚至综合中学所学学科。因此,学好地理至关重要,同学们还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以便触类旁通。这一步,随着同学们学习的深入会越来越多的体会到。

3、学习地理要采用综合、分析、归纳的方法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是其它任何学科所不及的特点。表现为:在自然地理的各种事物、现象和过程之间,人文地理的各种事物、现象和过程之间,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地理只有采取综合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地理事物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内在联系性。例如,“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条件是什么?”对这一问题,应从特区的地理位置、历史上为侨乡的因素、交通条件、劳力与技术、国家的政策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较为完整的认识。又如,“我国为什么要在北京、香港九龙之间修建‘京九铁路’?铁路建设在选线时应遵循什么原则?”对这一问题,应从地理位置、我国南、北方货物及运输状况、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另外,还要考虑铁路沿途穿越地区的地形、地质状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真正理解“京九铁路”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以及铁路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4、学习地理要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

地理学科还具有区域性的特点,这也是其它学科所没有的显著特点。任何区域(分区、分国)都具有本身不可替代的区域特征(位置、自然面貌、经济发展等)。因此,学习地理,应通过分析对比的方法,找出区域间的差异及相关联系。这是学习尤其是复习区域性地理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分析对比的内容很广泛中,可综合比较,也可单项比较;可从自然条件方面比较,也可从经济条件方面比较;可进行横向比较,也可进行纵向比较……例如:在复习我国南、北方差异时,可从位置、范围、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资源、农作物、农业基地、工业基地或地带等方面列表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对我国东部季风区和西部非季风区的自然条件的差异也可用分析比较法;复习“英国、日本地理”,可从位置、范围、自然条件、工农业发展状况,首都和主要城市等方面列表进行综合比较。运用比较法,还可以帮助同学们认识和区别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地理概念、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颁以及地理规律。例如:对“天气”、“气候”;对“水资源”和“水力资源”;对“矿物”、“矿产”和“矿床”等概念的学习记忆最好采用分析比较法。对“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特征”的学习可列表比较。总之,通过比较和认知,可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记忆。

5、学习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地理事物、现象,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地理教材的内容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其内容可分为两大类:其一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地观教育(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其二,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国情国策教育、热爱家乡教育等)。通过学习,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地认识世界、分析世界,正确地评价世界和我国的自然、人文地理状况,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6、学习地理要理清地理知识的网络,建立知识框架

同学们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为了能从总体上把握教材,掌握地理知识的体系及属性,以便进行综合归类、因果分析、异同比较等,从而较好地理解并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及技能。这就需要在学习尤其是复习的过程中,理清地理知识的网络,建立知识框架。例如:每学完一个单元或一个专题后,同学们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尝试制作复习纲要图表,反映这个单元或专题内各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框架结构及知识要点。又如:学习了日本、英国、美国等各国地理之后,可将需要共同掌握的问题归入下列框架中,这样便于知识的储存、对比和记忆。

7、学好地理要采用学以致用的方法

地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可以直接为生产建设服务从而作出有效的贡献,可以说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同学们学习时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将课本上、书本里尝到的知识和技能,同周围见闻的事物联系,同当地和祖国的生产建设联系,同国内、国际时事的热点、焦点联系。而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格言,对学习地理尤为重要。同学们应充分利用外出和各种书刊、新闻媒体网络等,尽可能地开阔自己的地理视野,了解自己所在地区难以感受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要尽可能地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使书本知识在野外观察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应用,这样既能有效地培养观察、实践、思考、分析能力,又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活学巧用,从而增长才干和智慧,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8、学好地理要学会掌握用图的方法

地图形象、直观,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基本工具。因为任何地理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也离不开空间。因此,学好地理知识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树立空间概念。具体而言,就是要掌握地图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包括识图、读图、填图、绘图、析图等技能。对地图的正确使用是重要的地理技能。读图用图的过程,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也可使同学们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但掌握用图方法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

⑴同学们要熟练掌握地图的基础知识,明确地图构成的基本条件及要素。用图时,能准确地认清图中文字、符号、点、线、面所表示的地理含义。

⑵凡在教材中出现的各类图像,同学们都要认真读懂,一一理解,认识图像所反映的地理意义及地理规律,解决有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问题。

⑶对重要的示意图、剖面图、分布图、折线图、地理简图等,同学们要动手勾画和绘制,以便加深印象和记忆。如月相成因示意图、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及天气图、世界洋流模式图、工农业布局图等。

⑷在学习和复习中,凡能在地图上反映出来的地理事物(地名、资源、河流、山脉、城市、交通线等)应尽可能地表示在图上,并能用地理术语或规范的语言解释图像,说明原理。

⑸充分利用填充图册,将所学知识巩固在地图上,并认真规范地按要求填写地理事物。

⑹为了记忆图像中的重要信息,可默图、即不看书和图册,对地图进行默绘、默记、默填。

9、学好地理要学会读书的方法

地理教材包括教科书和地图册,同学们读书应做到:

⑴左图右书,图文结合。边看课文,边看地图册,把文字内容落实在图像上。

⑵边读、边想、边产生疑问。俗话说:学贵质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大胆提出疑问,不断地思考:是什么地方?有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要增强信心,鼓足勇气,敢于向疑难问题挑战。同时,要打开思维,认真思考,注意方法,抓住关键,勤学好问,弄懂每一个疑难问题。要在不断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地理的热情。

⑶学会笔读。勤于动笔,手脑并用,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手过一遍胜过眼过十遍”。读地理书时,一是边读边勾画重点、难点、要点,也可以打上各种符号,必要时还可以作简单的眉批,这样有利于抓住要领,加强读书印象,利于复习巩固。二是边读边写提纲。通过阅读教材,分清主次,理清各种关系(主次、并列、因果、从属等),能按地理知识的结构,写出阅读纲要或制成简单的表格、图表,形成知识框架,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三是边读边绘图,即将文字的地理知识用图的形式表达出来。

⑷声读对地理教材中的重点段落、重要原理或结论、需要长久记忆的知识等,可声读。例如:“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人民政府驻地”等一系列内容,反复朗读,能增强记忆效果。对低年级同学可个人读、分组读、集中读,对高年级的同学则可默读。

⑸为了提高读书效率,在读书过程中应注意:一般内容快速读;重要内容反复读;疑难问题仔细读;前后联系对比读,并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制定出读书计划。

10、学好地理要学会复习巩固的方法

温故才能知新。当同学们掌握了大量地理知识后,为了避免遗忘,也为了检测的需要,同学们要掌握复习巩固的方法,其要领是:

⑴阅读。围绕复习的中心课题,认真阅读有关的教材内容、笔记、地图、作业及试卷。通过阅读,使同学们的知识尽快回到曾经达到过的水平。阅读时应注意:一是采用回忆的方法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回忆要有条理、顺序。在回忆、阅读、思考的过程中,随时将思考成果记录下来,以便整理复习笔记时使用。二是对不同知识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复习巩固。对地理概念的复习,要弄清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采用理解加记忆的方法。记忆方法多种多样,如提高兴趣法、形象记忆法、重复强化法、理解记忆法、谐音巧记法(如记忆我国储量居世界首位的6种矿产名称,除稀土外的钨、锑、锌、钛、钒,按其谐音可用“吾北心太烦”就容易记牢了)等等。对地理原理的复习,要抓住实质,理清因果脉络,用理解、记忆加应用的方法。对综合性地理问题,用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对区域性地理问题,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对规律性问题,采用归纳法。对地理时空问题,运用串编法和序列化的学习策略。地理空间内容可以借助地图上的一些点、线而进行串编学习。学习时注意线(交通线、重要地理界线、人口流动路线等)串点(城市、自然保护区等)、线过面(海陆、政区、地形区等)、线线交点、线的方向性等。如沿长江干线经过省区的五大钢铁基地,交汇的铁路干线,所在农业基地。序列化策略,即演化过程按顺序排列。如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的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等等。学习时弄清上述这些地理事物发生、发展、演变、转化的过程,因果关系,时间先后关系,从属关系等地理事物演变规律,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策略,并且运用演变规律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又能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⑵整理。整理出系统的复习笔记,以便随时查用。主要包括:知识系统提纲—使繁杂的知识系统化;各类比较图表—让知识更清晰;简易地图—形象、醒目,易于记忆。

⑶练习。做一定量的习题,是复习巩固地理知识的主要途径。通过练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加深领会。做练习时要注意:题型要灵活多样,覆盖面要广,有一定的难度和综合性;题量要适中,不陷入题海之中;选题要有针对性,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练习要经常化。

综上所述,功夫不负有心人。深信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只要做好以上常规和掌握学习方法,坚持不懈,并在中学地理的学习中灵活运用,就一定能够学有成效。当然本人意在抛砖引玉,同学们在学习中还要不断探索,大胆实践,使之更加完善,这样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方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学地理是非常有用的,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特别密切。学了地理之后,觉得自己长了不少知识。可以随心所欲地在地图上指出任何一个国家及著名的城市,可以辨别出不同国家的地理概况、风土人情,可以了解到各种自然现象的成因、特征,可以……这些对于懂地理的人来说都只是些皮毛。而对我这个曾经的“地理盲”却是格外新鲜有趣的。教我们地理的黄国华老师是个全能型的“才子”。上他的课总能给我们一种特别充实的感觉。我们不敢有丝毫的分心,生怕一不留神便让知识从耳边溜走。我们总是不停地听着、记着,一堂课下来,提纲上通常都是密密麻麻的笔记。我想,幸亏有这番“狂补”,要不这些基本的地理常识我们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学到呢!?

学地理最重要的是细心。就拿一张地图来说,上面的每一点信息都有可能成为考试内容,稍不留神错过一点的话很可能那张图就白读了。复习的时候最好是能腾出一块完整的时间系统地读。先读图。地图是地理的重头戏,有时甚至会比书本还重要。山川、河流、城市,把它们的地理位置记清楚。要争取第一遍时就记熟。因为记地图有一个特征,一旦记住了就不会轻易忘记,所以与其隔一段时间复习一次,还不如刚开始就认真地记好。通过平时的应用加深印象,省去复习的时间。?

再有就是看书。要理解地记忆。一般只要是你以前不懂的,看的时候印象就比较深。地理和政治、历史不同,常识性的东西更多些,因此记忆也不会太难。但是要记的东西也很多,要舍得花时间,自己想窍门,比如“谐音记忆法”或者“形象记忆”等等。在学自然地理时,理解的东西会多一些,因为这部分已经有点接近理科的东西了,但只要肯花时间多想一些问题,学起来也不会太难。人文地理方面,记忆要占比较大的成分,多背几遍,争取一遍比一遍用的时间少,每一遍都能发现一些以前没有注意到的更细的东西。在高考前的那段时间里,主要是看提纲和卷子,要特别留意那些能与当前时事联系起来的内容。比如某个特定的地区,或者是环境污染这一类的问题等等。只要你钻进去了,就会发现地理其实是很有意思的。如果对它感兴趣了,还怕学不好吗??

最后我想说的是,对于考综合科的同学来说,不论是学“X”科中的哪一门,都不要孤立地学,要特别留意这几科中能互相联系的地方。例如拿到一道时事政治题,就可以想想,它发生在什么地方,与该地方的地理特征有联系吗?该事件是否有什么历史渊源?从政治角度可以如何分析,反映了什么哲理或政治经济学原理。养成这种思考的习惯,不久你就可以在这几科中来去自由了。不过这一切还是要建立在你已经掌握好单科知识的基础上,单科都没有掌握好,哪里还能谈什么联系呢?所以这也就更强调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平时就要注意把知识一步一步地吸收好,不要再幻想着到了考前再突击,那样的话有可能会摔得很惨。?

高考是一个长期的准备过程,仅有方法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要靠自己平时一点一滴辛苦努力与积累。高中是一片沃土,只要洒下辛勤的汗水,就必定有丰收的一天。从现在就开始准备吧,把你的脚步迈得坚实再坚实些,祝你“笑傲考场”!?

地理环境空间广大,地理事物多种多样,地理关系错综复杂。学习地理尤其要注意学习方法,只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才能化难为易,学得扎实而灵活。

1、学会使用课本

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2、学会使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

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视地理观察

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4、善于地理想象

观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观,地图只能提供位置直观,想象才能使二者联系起来,使你获得地理环境的全面景观,进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来。

5、要善于动脑

经常向自己提出问题,地理问题的一般思路是:

①学什么?如黄河及其水文特征。

②在哪里?如黄河流经的省区和流域范围。

③为什么?如黄河的水文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样评价黄河对我国北部地区提供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⑤怎样协调好人地关系?如怎样使人类与黄河的关系协调起来,应当怎样合理利用改造它。

6、要勤于动手

经常用手写,动笔画,动手制作学具,这不仅使你心灵,还能使你手巧。

方法对头,事半功倍,你将越学越爱学。

地理,该怎样学?

地理环境空间广大,地理事物多种多样,地理关系错综复杂。学习地理尤其要注意学习方法,只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才能化难为易,学得扎实而灵活。 1、学会使用课本 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2、学会使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 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视地理观察 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4、善于地理想象 观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观,地图只能提供位置直观,想象才能使二者联系起来,使你获得地理环境的全面景观,进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来。 5、要善于动脑 经常向自己提出问题,地理问题的一般思路是: ①学什么?如黄河及其水文特征。 ②在哪里?如黄河流经的省区和流域范围。 ③为什么?如黄河的水文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样评价黄河对我国北部地区提供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⑤怎样协调好人地关系?如怎样使人类与黄河的关系协调起来,应当怎样合理利用改造它。 6、要勤于动手 经常用手写,动笔画,动手制作学具,这不仅使你心灵,还能使你手巧。 方法对头,事半功倍,你将越学越爱学地理课是中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我国将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定位为:通过初中地理课程的学习,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所以,地理课对于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好地理很有必要。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具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综合性。上至宇宙空间,下到地球内部,还有我们生活的人类社会,这些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属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所以我们说,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地域性。不同地区,地理环境是不同的。地理学研究的正是地理环境的差异、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除此之外,地理学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到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到许多有用的地理知识;反过来,我们还可以运用所学的地理学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不仅如此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起着重要作用。既然地理如此重要,我们怎样才能学好地理呢?有些同学认为,地理不难,关键是记性好,只要死记硬背就行;还有的同学认为地理课没意思,除了背还是背。其实不然,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地理学也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和技巧,我们就会学得既简单又有趣。

一、培养空间概念,学会正确的读图、用图方法。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于是有人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重要的工具。

首先,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要知道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也蕴含于地图之中。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长期坚持下去,你就能够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

例一:在“经纬网图”上我们观察到的知识就有:

①我们在这幅图上可以看到有许多线,其中连接南北两极的线是经线,与经线垂直相交的线是纬线。

②经线与纬线的特点: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并相互平行;纬线圈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长度都相等且相交于极点。

③指示的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④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0经线以东为东经度,0经线以西为西经度;自西向东,东经的度数逐渐增大,西经的度数逐渐减小。纬度以赤道为界,以北是北纬,以南是南纬;自北向南,北纬的度数由大到小,南纬的度数由小到大。

⑤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位置。

例二:我们在《森林资源》一课中曾经学过的原理图,其图名叫做“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我们以这幅图作为例子,讨论阅读原理图的几个主要步骤。

第一步,获取信息,是获取原理图中所显示的各种信息。在“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有山坡、两道林带、降水和河流,一些不同粗细、不同颜色以及不同指向的箭头,还有 “微量清水入河”和“泥沙径流”等文字。

第二步,分析地图,是要分析我们在图中获取的各种信息和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山坡从上到下,表示地表径流的箭头由粗到细,颜色也由深变浅,最后变成“微量清水入河”。这些说明了大气降水在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过程中,受到了林木枝叶、枯枝落叶层的阻滞,促使大量雨水下渗,导致地表径流流量不断减小,含沙量逐渐减少。护坡林降低了泥沙流失的程度,起到保持坡地水土的作用。

第三步,说明原理,明确原理图所说明的原理。这幅“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说明了森林具有含蓄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二、学会读书,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

地理教材是我们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学好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呢?我们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读出书中有什么

阅读教材,首先要读懂,明白书中讲了些什么。比如,教材在介绍某个地理区域时,一般从构成这一区域的各地理要素分别进行论述。这个区域在哪儿?这里的自然概况怎样?经济发展情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等等

2.读出知识网络

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地理要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我们应该将理清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地域的知识网络。

例:通过世界地理的学习我们知道,南极大陆一块特殊的大陆,这里的地理环境特征与众不同,烈风、暴雪、严寒是南极大陆最显著的气候特征,这里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冰川,动植物种类稀少,有极昼极夜现象,还有美丽的极光……等等。而形成这些地域特征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由于南极大陆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以以南的高纬度地区,其他诸多的地理特征都与这一要素紧密相联。

3.学会梳理知识

①教材对于同类知识的论述角度具有相似性和规律性

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具有范围广、信息多等特点,但是它对同一类型知识进行描述的角度和方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规律性。

例如描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往往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而气温又包括着年平均气温、年温差和气温的分布等内容;降水主要是由年降水量、降水的时空分布所组成。

除了这一点外,我们还可以将差异性或相似性较明显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对比梳理。

②将差异性或相似性较明显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对比梳理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或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或相似性。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点,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比差异性,找到相似性。如我们在学习印度和巴西、日本和英国、我国的南方和北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时,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例: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无论是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还是在生活习惯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果我们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概括,那么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诸多的差异便一目了然。

粮食

作物 油料

作物 糖料

作物 主要

水果 主要

能源 主要金属矿产 人们

主食 传统

交通

工具 运动

项目

北方地区 小麦 花生 甜菜 苹果

梨 煤、石油 铁 面食 马车 滑冰

滑雪

南方地区 水稻 油菜 甘蔗 柑橘

香蕉 水力 有色金属 大米 船 游泳

赛龙舟

我们不仅要明确两个地区或两个国家之间的差异,而且也要思考这些差异是怎样形成的。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导致了自然环境的差异。

我们不仅通过对比梳理找到差异性,我们还能找到相似性,如印度和巴西两个国家,虽然位于不同的大洲,但它们在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利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我们就能够将两个国家的主要的地理特征知识点梳理得一清二楚。

印度和巴西都是位于热带的临海国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优质的铁矿资源丰富;都是世界上著名的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年来电子工业和信息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三、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是初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对中学生学好地理非常重要。

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任何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都不是由单一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但是,在这诸多的地理因素中,有某一、两个要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应当学会找出这一关键性的因素,并以此为线索,将其他的各要素联系起来,从而正确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初中地理主要侧重于区域地理的学习。一般来说,影响某区域的地理特征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该区域的地理位置(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区位因素),这一点从教材内容先后顺序中就已经明显地表现了出来。同时,在对每个区域的论述中,首先提出的也是该地的地理位置,位于哪个半球?什么纬度?海陆位置如何?有哪些邻国?等等。所以思考问题时应抓住该地的地理位置,以此为突破口,去分析其他地理要素的特征。

关于地理位置影响自然环境,最具有代表的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较,西北地区具有许多独特的地理特征。如沙漠广泛分布,人烟稀少,地表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河流湖泊多为内流河和内陆湖,动植物具有明显的耐旱特征,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灌溉农业发达……等,这些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这里的大陆性气候显著,降水稀少,而造成降水稀少,气候干旱的根本原因又是这里“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当然,“地形闭塞”也对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是所有的区域地理特征的形成都是以地理位置为主要因素的,有些区域的地理特征的形成是其他因素在起着更重要的作用,青藏高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国的青藏高原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其特殊就在于这里的海拔高。大家知道,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较高的海拔,给这里带来了与众不同的低温和强日照,从而导致了一系列其他地理要素的变化。

图解:由于“地高”导致气候寒冷,使青藏高原雪峰连绵,积雪冰川广布,成为大江和大河的发源地;由于气候寒冷,这里以耐寒的草甸草原为主;农业以河谷农业和高寒的畜牧业为特色;高原上广泛分布的三大牲畜是耐寒和耐缺氧的藏绵羊、藏山羊和藏牦牛;由于气候恶劣,这里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交通运输也比较落后;但太阳能资源和地热资源丰富;奇异的雪域高原风光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成为我国的旅游胜地和科研基地。

四、学会科学的记忆方法

许多同学反映“地理不难学,就是不好记”。的确,教材中有许多的地名、数据、物产,要把它们记住确实很不容易。这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分清课标中对这些地理事物的要求,是必须记住的,还是可记可不记的,还是只要理解不必记忆?在明确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就可以再来探讨记忆的方法。

1.及时复习,重复记忆

如何记得又快又准,是大家比较关心的事情。其实,克服遗忘、加强记忆的最好办法,就是重复,这也是由人的生理结构所决定的。当天学过的内容当天复习,一周至10天左右再复习一遍,两个月内再复习一遍,这对巩固记忆非常有效。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不是也正好和老师、学校安排的单元检测、期中或期末考试的周期是相吻合、相一致的。

2.调动感官,增强记忆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由多种感官(眼看、耳听、口诵、手写、脑想)参加的学习活动,其记忆效果最好。这些感官是眼、耳、口、手、脑。在学习中,应当尽可能多地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和做一做并将其结合在一起就是有效的记忆方法。

例如,在读图时,不仅仅是观察地图,还可以根据需要用彩色笔进行勾画涂抹。

在“非洲气候带分布图”上就可以将热带沙漠气候区用红笔涂色,将热带草原气候区用黄笔涂色,将热带雨林气候区用绿笔涂色等。又如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将>1600毫米、1600~800毫米、800~400毫米、400~200毫米和200~50毫米的不同降水的区域涂上不同的颜色,那么关于非洲气候分布特征和我国年降水量分布规律的知识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中。这样记忆肯定是深刻的。

3.适当联想,趣味记忆

同学们在学习地理时除了进行重复记忆、感观记忆之外,还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联想、理解增强记忆。

比如,将一些内在联系并不紧密的地理事物编成一些朗朗上口的短语或句子,也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如南亚所包括的八个国家:

南亚八国家,海上斯与马,

内陆锡尼不,临海孟印巴。

在学习中国政区图,记忆我国省区轮廓时,同学们可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形象地记忆,把黑龙江形象地看成一只美丽的天鹅,广东像一头大象的头部,而台湾省又像一叶正在驶向祖国怀抱的小舟……等等,这样记忆的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此外,在学习地理时,我们可以利用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来学习和领会知识,加强记忆。例如:对于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对电视、画报中不同肤色人们的观察,就能够比较容易地说出他们的肤色、头发、面部等特征。其它的象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的主要原因、人口增长过快所产生的社会问题等内容,我们不要去死记,而是依据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去理解地记忆。

4.把握联系,理解记忆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这就决定了地理知识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只要我们理解了知识之间的这种联系,并把握住这些联系,纵然知识是千头万绪,我们也会记忆的一清二楚。相反囫囵吞枣地死记硬背,一方面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也容易丢三拉四,背了后面忘记了前面。地理学科知识纷繁复杂,千条万绪。学会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记忆对于我们学好地理具有很大的益处。

例如:关于日本,课本介绍的内容是很多的,这么多的知识单凭机械记忆是不行的,应当找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记忆,但这些丰富而纷杂的内容之间具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些联系进行记忆呢?电视机前的同学可以和我一起试一试:

日本是亚洲东部的位于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这种地理位置决定了日本的气候是海洋性的季风气候,海洋性的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加上国土狭小,多山地丘陵的地形,使河流短促,水力资源丰富;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山地和丘陵地区分布着广阔的森林;日本的矿产资源贫乏,但利用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海上交通便利的条件,大量地进口工业原料和燃料,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大量的工业品需要出口,所以工业集中分布在多优良港湾的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群岛国家的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丰富,日本的渔业发达。象这样是不是好记一些了呢?

5.抓住异同,对比记忆

抓住地理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进行记忆也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例如长江和黄河是我们著名的两条大河,它们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运用对比的方法去记忆关于长江和黄河的知识是比较合适的。

如果你在学习或复习长江和黄河时,也象我们设计一个表格进行比较的话,肯定有助于你的记忆。

例:长江、黄河水文特点及开发利用状况的比较

河流名称 长度 流域 水系特征 流经省区 注入海洋 流量 汛期 冰期 开发利用

长江

黄河

五、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要学好地理,不仅要学好书本知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特别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将我们所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社会生产和实践活动中去,使所用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深化,同时也可以增强你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的地理问题;同时,当今社会中的许多热点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也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我们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有一个勤于思考的头脑,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要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就会学到更多的地理知识。

1.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

例如天象观测。我们知道月亮有时象一个圆盘,而有时又呈现月牙形。我们就可以亲自观察一下月相是怎样变化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当然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进一步探究月相产生变化的原因。在晴朗的夜晚,我们还可以观看天空中都有哪些星座,平常人们所说的北斗星、牛郎星、织女星、北极星在哪里?哪儿有银河?晚上8点钟与9点、10点,我们头顶上的星座是否相同?

再如气象观测,我们可以观测云的形状。课本中所讲的晴、多云、阴等天气状况下,天空中的云量有什么不同?雨天的云是什么样的?出现什么样的云天会下雨?出现什么样的云又预示着大晴天?

气温观测:首先,设计一个表格,确定观测的时间,然后将自己在这些时间测得的气温记录下来。

观测时间 2时 8时 14时 20时

气温(℃)

日平均

气温

分析测得的气温值:气温的日变化有什么特点?日平均气温是多少?为什么气温最高值没有出现在正午?你认为一天中气温最低值是出现在子夜吗?你所测得的气温与气象台播报的一致吗?哪些因素影响了你的观测结果?

2.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现在正值六月,六月的石家庄是华北地区的高温中心,天气又干又热,这是为什么?我们学过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相反,海拔每降低100米,气温就会升高0.6℃,石家庄位于太行山东面的华北平原,来自西北方向的气流在顺太行山东坡下沉的过程中增温,同时湿度越来越小,空气越来越干燥,这样就使正在初夏增温过程中的石家庄更加干热。

细心观察也会发现,人们的许多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饮食:南甜北咸,东酸西辣

服饰:西藏居民习惯穿藏胞

民居:北方房屋墙体厚,屋内有火炕,南方人习惯睡木床或竹床。

还有,日本人爱吃鱼;中东的一些国家把旅馆建在了屋顶上;东非高原上出了许多优秀的中长跑运动员等,这些都有着地理方面的原因。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谚语、成语、诗歌等与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谚语:

天上积雨云,地上雨淋淋——云与降水的关系;

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季降水与冷锋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阵春风一阵暖——春季降水与暖锋之间的关系;

春雨贵如油——我国春季降水少的特点。

如成语:

滴水穿石——流水的侵蚀作用

飞沙走石——沙漠地区的风力搬运作用

沧海桑田——地壳是不断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我国古诗词中也有许多诗句与地理有关。

反映长江三峡湍湍急流、水位落差很大: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自西东流的地理现象: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人口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城市人口稠密集中,农村人口稀少分散: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我们所熟悉的二十四节气也有许多与地理关系密切。

冬至、夏至——是我国北方地区一年中正午太阳最低或最高的一天

春分、秋分——分别是全球昼夜等分的两天。

5月21日是小满,俗话说:“小满大满江河满”,它反映了河流汛期与节气的关系。这一节气预示着我国的河流特别是南方河流开始进入汛期。

6月8日是芒种,这一节气正好是我国北方夏粮收获、秋粮播种的最佳时节。

世界各地和我国发生的一些具有较大影响的事件也有着一定的地理背景和地理原因的。

伊拉克战争时机的选择:3月开战,5月战事基本结束(6月之后热带沙漠地区进入非常炎热的季节,生活在温带的美军和英军很难适应在高温条件下的战斗——强调其中的地理原因)

日本、菲律宾、阿尔及利亚的地震:5月中下旬,这些国家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有

这么频繁的地震?(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繁)

特殊的长假使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各种媒体,看电视、听广播、上网、读书、看报的时间增多了。各种媒体中,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如中央和各地方电视台播放的一些知识性、趣味性栏目如《开心辞典》、《2》、《探索与发现》、《人与自然》、《环球》、《天气预报》、《探索时代》等,都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地理知识。

例一:将下列节气按时间早晚的顺序排列:寒食、重阳、端午、元霄、春节、中秋和清明节

例二:“柴达木”在少数民族语言中的意思是:

A.沙漠 B.盆地 C.盐泽 D.石油

这两道题目就是在我们在近期的《开心辞典》栏目中看到的。在观看这些栏目时候,除了,还要与我们所学的地理知识相联系,学会运用我们学到的地理知识来解释栏目中介绍的一些现象。

3.活动与探究

这个长假,同学们还可以补做一下平时学习中想做而没有时间做的小制作、小实验,也可以探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地理问题。比如:

1.在乒乓球上绘制经纬网

通过这个制作,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经线纬线的含义、经纬线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经纬度在地球仪上的分布规律,将课本中的知识加以巩固。

2.绘制家庭的平面图,学会自己设计图例、标明注记,选择适当的比例尺等。

3.通过绘制生活小区的平面图,深入了解你生活的小区有哪些基础设施,与你的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设施有哪些,你认为哪些设施在设计、布局和管理上存在着不足,应该进行怎样的改进,还应该增设哪些新的设施?等等。并把你的设想和建议与小区的管理部门进行交流。

4.体验生活中辩认方向的方法:比如树冠、年轮、房屋朝向(农村的房屋一般座北朝南,北方城市的楼房主卧室一般位于南面)。

5.尝试办一期地理小报

同学们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将自己感兴趣的地理知识和国内外地理大事以及学习地理的心得和体会等编辑起来,出一期以地理为主题的小报。等到开学后,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6.乡土地理调查

我们每个同学都对自己家乡具有深厚的感情,也熟悉家乡的一切。利用我们所熟悉的环境开展地理活动,开展一些地理方面的社会调查活动,既帮助我们了解家乡,也加深我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例如:家乡附近河流(或湖泊、池塘)的水质,近年来有什么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对周围环境有什么影响?为使保护河流(或湖泊、池塘)的水质,防治污染提出自己的建议等等。

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家庭、家乡的实际情况,做许多地理调查活动。如家庭用水情况调查、家庭塑料袋使用和废弃情况调查、家乡人口流动情况调查、家乡环境情况调查等等。

地理的学习方法是多样的。学好地理,必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只有平时注意对地理现象的观察,把握地理现象发展的规律,才能不断积累有关的地理知识。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地球上,我们身边的地理环境是时刻变化的、也是生动有趣的。只有留心身边地理环境的变化,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从身边的地理现象中去发现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希望同学们能够将地理知识学懂学通,活学活用。

爱斯基摩人计划是怎么实施的?

一切准备就绪,盟军正式开始实施“爱斯基摩人”即西西里登陆计划。首先盟军对西西里岛的空军设施及其附近岛屿实施一系列打击,扫清外围。班泰雷利亚岛是意军的飞机和鱼雷艇基地,位于突尼斯和西西里岛之间。盟军为了夺取这一前进基地,在进行了为期10天的轰炸之后,于1943年6月11日在该岛登陆成功,俘虏意军1.1万人,盟军仅损失40名飞行员,不到20架飞机。两天以后,盟军又占领了附近的利诺萨小岛和兰皮奥内岛。至此,盟军控制了西西里海峡的所有岛屿,肃清了轴心国的前哨阵地。

从7月3日起,同盟国空军开始对西西里岛、撒丁岛和亚平宁半岛南部的机场、港口、潜水艇基地以及工业中心展开猛烈空袭,摧毁许多重要目标,迫使德、意军的远程航空兵将其基地撤至意大利北部。墨西拿海峡的5艘火车渡轮也被击沉了4艘,西西里岛与意大利本土的联系更为困难。到开始登陆时,盟军在空中和海上均占有绝对优势。

1943年7月9日,来自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埃及的盟军护航队分别抵达马耳他岛东面和西面的集结地区。但此时的气候急剧恶化,海上刮起强劲的西北风。不久,登陆艇便在汹涌的波浪中颠簸蹒跚起来,甚至大型运输舰的舰首也不时地隐没在汹涌波涛之中。恶劣的气候对于盟军的空降作战和两栖登陆极为不利。天气预报表明,日落时风速将减低。艾森豪威尔将军决定,仍按计划实施登陆。尽管航行异常困难,突击舰队仍保持基本队形,按预定时间接近指定海滩。

7月10日凌晨2时30分,盟军在英、美军登陆区各空降1个师,拉开西西里战役的帷幕。由于风速过大,导航系统不良,133架滑翔机中有47架坠入海中,大部分空降兵未能在指定地点着陆。按计划抵达目标区的少数空降兵迟滞了意军后备队向登陆滩头的进军,但未能阻止其行动。

与此同时,盟军两栖突击舰队顺利抵达预定登陆点。在空降兵登陆15分钟后,盟军在夜色和风暴的掩护下,以首批8个师的庞大兵力在160公里长的西西里海岸线上实施登陆:蒙哥马利指挥英国第8集团军在锡腊库扎以南登陆,巴顿的美国第7集团军在杰拉湾登陆。面对盟军的突袭,德、意军猝不及防,海滩防线很快被摧毁。防守海岸的意大利师几乎未加抵抗便仓皇撤退。这样,防守的担子几乎全部落在德国师肩上。

驻守在离海岸32公里的卡尔塔吉罗内四周的“赫尔曼·戈林”师,于第二天早上匆匆赶到美军第1步兵师登陆点———杰拉平原,企图将其赶回大海。由于海滩拥挤,风浪过大,美军的坦克和大炮尚未起卸上岸。结果,德军坦克从平原上冲杀而下,摧毁了美军前哨,并冲到连接海滩的沙丘地带。在这紧急关头,盟军海军舰炮以猛烈而准确的炮火打退了德军的攻势。另一支德国纵队和一个“虎式”坦克连对美军第45师左翼的威胁性冲击也被打退。

英军的登陆突击较顺利,未受到任何反击。到11日晚,盟军即攻占了纵深5至15公里的2个登陆场,并开始向内陆进军。此刻,阻止岛上的27万轴心国部队逃往意大利本土,便成为取得这次战役全面胜利的关键。西西里岛东北角的墨西拿,距意大利“脚趾”仅5公里,是德意军唯一的撤退通路。盟军必须赶在轴心国部队之前进抵墨西拿。

英第8集团军挥师北上,12日占领重要港口锡腊库扎和奥古斯塔。蒙哥马利遂“决定以极大的努力,从伦蒂尼地区向卡塔尼亚平原突破”,并命令“在7月13日晚上发动一次主攻”。首先要夺取的重要目标是离卡塔尼亚南边几公里的锡美托河上的普利马索莱桥。为此,英军使用了1个伞兵旅,但是同德军空投到战线后方的1支伞兵分遣队遭遇。14日,德军占领桥梁。英军主力随后开到,与德军进行了3天激战,终于夺回了这座桥梁,并重新打开了通往卡塔尼亚平原的道路。到7月18日,盟军占领了该岛南部所有地区。

7月12日,盟军进攻西西里岛的第3天,德军南线总司令凯瑟林元帅乘飞机抵达该岛了解形势。他判断:意大利的抵抗已经土崩瓦解,在这种情况下,守住这个岛屿是不可能的。获悉后,第二天便亲自接管了西西里岛的指挥权,并发布了一项命令。命令中说:“在大批意军被消灭以后,只靠我们自己的部队把敌人赶下大海,力量是不够的。因此,我们的目的将是阻滞敌军的进展,并把敌军阻止在埃特纳山西侧使其前进不得。”为了展开阻滞行动,德军统帅部向西西里增援了大批部队和坦克、重炮、飞机,并将岛上大部兵力调往该岛东岸中部的卡塔尼亚城周围,抵抗英军的进攻。其后备部队布满直通96公里外的墨西拿的东海岸路线上,以掩护该岛通往墨西拿海峡东岸的道路。

7月17日,德军下达了下一步行动的指令:“我们不再期望能够守住西西里岛。但重要的是打一场拖延战,以便为稳定大陆的局势争取更多的时间。然而,最重要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使我们的3个德国师遭受损失。最低限度也要保存下我们宝贵的人员。”根据指令,德军又得到第29装甲榴弹师和休伯将军统辖下的第14装甲军司令部的增援,其任务不是确保西西里防线,而仅仅是实施阻击战,并掩护轴心国部队安全撤退。由于英第8集团军距墨西拿比美第7集团军近,因而轴心国派出了德军精锐部队在埃特纳地区牵制蒙哥马利,轴心国其他部队则纷纷向北面和东面后退,向墨西拿海峡撤去。

轴心国军队在卡塔尼亚南部平原加强防御,第8集团军的进军受阻。蒙哥马利被迫将其主力向西运动,兵分两路实施突击:第13军直接进攻卡塔尼亚,第30军向左,从西侧绕过埃特纳火山进行迂回进攻。按原计划,攻打墨西拿应由蒙哥马利指挥的第8集团军担任主攻,巴顿指挥的美军第7集团军掩护其翼侧,担任支援。但是,英军主力的西调,占据了美军翼侧前进路线。巴顿遂向盟军地面作战总司令亚历山大请战,要求进攻西端的巴勒莫。获准后,巴顿立即率部向西西里中部猛进,同时在最左翼投入几支机动纵队,沿岛屿的西缘进攻。7月22日,美军占领巴勒莫,西西里岛西部约4.5万名意大利军队投降。这一胜利大大挫伤意军的士气:他们只剩下墨西拿一个港口了。与此同时,英军在东、西两侧的攻击均已减弱,部队开始染上疟疾,战斗力下降。而美军攻占巴勒莫后很快于7月31日到达圣斯蒂法诺,主攻任务遂改由巴顿的第7集团军担任。

为堵死轴心国军队的退路,盟军决定于8月1日发动新的攻势,并从北非调来美军第9师和英军第78师,总兵力增至12个师。8月1日,盟军对西西里东北部轴心国防线发动进攻,美军部队占领了该岛北岸的3个重要城镇。8月5日,英军攻克卡塔尼亚。从8月7日至8月16日,盟军发动4次小规模两栖跃进,试图加速进展,拦截撤退的轴心国军队,但均因动作迟缓,未能收效。8月17日,轴心国的撤退行动全部结束。在没有遭到盟军海、空军部队严重截击的情况下,越过墨西拿海峡撤往意大利本土的德军3个师官兵共计3.96万人(4444名伤员),意大利官兵6.2万人;携带装备有:9800辆车辆、47辆坦克、135门火炮、2000多吨炸药、燃料和1.5万吨其他物资。

8月17日晨,美军第3师进入墨西拿。第8集团军一部不久也进抵该城。当天,轴心国在该岛的残余兵力全部被歼。德、意军总计损失约16万人(被俘意军达14万余人),其中德军1.2万人。盟军死、伤、失踪人数总计2.2万余人(英军损失近1.2万人)。

同盟国以损失不到5%的代价实现了“爱斯基摩人”战役的大部分目标,使同盟国在地中海的交通线安全完全得到保障。

盟军1943年7月10日攻占西西里岛,7月19日来自北非和中东的美国第19航空队的500余架轰炸机首次轰炸机首次轰炸了罗马,投弹1000吨,炸死约2000人,城市古代建筑圣洛伦佐皇宫也遭巨大破坏。鉴于意大利已经战败,意法西斯其他***提出一项议案,授权国王解除墨索里尼的职务,并任命巴多利奥元帅接替首相职务。意大利新政府解散了法西斯党,宣布全国戒严,禁止一切政治集会。持续21年的意大利法西斯统治终于结束。

西西里登陆战役的胜利促使意大利法西斯分子墨索里尼垮台,极大地提高了同盟国在中立国家心目中的地位。然而,盟军未能充分利用制空权和制海权,行动迟缓,致使近半数的轴心国军队逃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