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变暖对气候的影响
2.关于切实做好极端恶劣天气下安全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
3.前不久,闪电击中自由女神像,你如何看待这种极端雷暴天气呢?
4.美国一亚马逊大型仓库因龙卷风坍塌,是否有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
5.数千万美国人面临大雪冻雨威胁,美国政府是如何应对的?
6.二战:从盟军诺曼底登陆到解放法国的具体过程.谢谢!
7.恶劣气象条件对安全行车的影响有哪些
8.台风和飓风有什么区别?
全球变暖对气候的影响
全球变暖的条件
地球气候变暖和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有关。但日本和丹麦科研人员近日指出,温室气体增加并非导致气候变暖的惟一原因,太阳活动变化在其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环境信息研究院的伊藤公纪教授制作了一张图表。从图上看,过去200年间地球平均气温和太阳磁场强度的变化曲线基本吻合。伊藤公纪由此推断,太阳活动对气候变暖也有影响,仅用温室气体增加解释气候变暖可能不够全面。
太阳活动对地球气温的影响已被专家们关注了很长时间。一般来说,太阳黑子多的时候,太阳活动剧烈。比如史料曾记载,公元17世纪时太阳黑子很少出现,当时的地球气候也相对寒冷。但地面获得的探测信息也显示,太阳活动强弱变化引起的太阳辐射能量变化幅度仅为0.1%,如此微小的变化似乎不足以对气候造成太大影响。
然而,最近国际空间科学界出现了一种假说,认为太阳活动的变化会改变地球上空的云量,“放大”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从而左右气候变化。提出这种假说的丹麦科学家推测,射向地球的宇宙射线可较稳定地使部分大气离子化,使云容易生成,从而吸收太阳的大量辐射,降低地球温度。但是,太阳活动高峰时释放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能干扰宇宙射线射向地球,使云不易形成,进而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目前,丹麦科研人员正在研究与云形成有关的各种因素,以论证上述假说。
也有日本专家提出,虽然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幅度只有0.1%,但他们发现这种能量变化能使地球大气对于太阳紫外线的吸收量变化幅度达到百分之几,这种吸收量的增加会使大气臭氧层温度升高。日本气象研究所第二研究部负责人小寺邦彦表示,臭氧层温度的变化会波及对流层,从而对寒流和季风造成影响,但目前尚不清楚上述机制能对地球气候变暖产生多大影响。为了继续研究这个课题,小寺邦彦等人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已于去年开始工作。
[编辑本段]
全球变暖的原因
全球变暖的原因很多,概括以后有以下几点: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
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坏,10公顷土地沙化,4.7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10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编辑本段]
全球持续变暖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表示,据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预测,未来50—100年人类将完全进入一个变暖的世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21世纪温室气体和硫化物气溶胶的浓度增加很快,使未来100年全球、东亚地区和我国的温度迅速上升,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上升1.4℃-5.8℃。到2050年,我国平均气温将上升2.2℃。
“入冬以来罕见大雾天气频发也是暖冬的一个征兆。”罗勇说,大雾天气系“暖冬”造成强冷空气非常弱所致。全球变暖的现实正不断地向世界各国敲响警钟,气候变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而且是一个涵盖政治、经济、能源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全球变暖的事实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
[编辑本段]
全球变暖的温度预测
德国研究人员表示,未来全球气温可能会远远高于一些科学家此前所做的预测,如果新的计算机模型关于气候变化所做的预测是正确的话。
据路透社报道,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由各国气象专家组成,研究全球气候趋势)此前预测,到本世纪末,随着二氧化碳的成倍增加,全球气温将升高1.5至4.5℃。但德国美因兹马普化学研究所的迈因拉特?安德烈埃教授及其研究小组的最新测算方法却表明,全球气温上升的最高幅度可达到6℃。
安德烈埃教授表示,这种新的方法是将悬浮微粒、温室气体和生物圈效应统一在一起,改变了以往关于气候变化的预测,即使之从人们可以容忍的程度发展到更迅速变化的危险境地。
安德烈埃教授将温室气体比作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加速器,悬浮微粒的存在则可以减缓气温的上升。悬浮微粒是空气中产生于燃烧、化学制品和烟尘之中的细小微粒。随着新的空气净化调节装置的使用,悬浮微粒的数量将会减少,因而其冷却功效也就随之变小。相反,全球气温却会随之上升。
悬浮微粒只能在大气中停留一周的时间,而温室气体则能停留大约50多年的时间。也就是说,悬浮微粒的冷却作用减少得快,而温室气体减少得慢。这样,在长期的竞赛中,温室气体最终必将战胜悬浮微粒,随之而来的就是灼热的高温天气。
然而,安德烈埃教授也同时承认,这种情况具有高度的科学不确定性,气候的变化也远远超出了经验和科学理解所能达到的范畴。如果他的计算是正确的,21世纪气候的变化就会超过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预测。
有资料说,再过七年,全球气候将不可逆转的变暖。
[编辑本段]
全球升温的后果
1. 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
全球变暖的可怕后果
,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难。
2.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3.水温升高可能会给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将灭绝。
4.许多小岛将无影无踪;将感染疟疾等传染病……
5.因为还有热力惯性的作用,现有的温室气体还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6.温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对气候的影响
将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所造成的危害,谁也无法确切地说明将来会有多严重?科学家正在估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害。按目前的技术水平计算,2004年才能阐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机理,这样就能发现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2006年才能准确的预知因地球升温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这一切要到2050年。显然,科学家和政治家都不会等到进一步的结果出来才采取防治措施,现在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应该都让公众了解,才不至于使人们不得不在50年后自咽苦果。
温室效应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就会寒冷无比,温度就会降到零下20℃,海洋就会结冰,生命就不会形成。因此,我们面临的不是有没有温室效应的问题,而是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把大量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致使温室效应与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的问题。
温室效应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由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温室效应,在过去100年里,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大约已升高了0.3—0.6℃,到2030年估计将再升高1—3℃。
当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升高1℃,巨大的变化就会产生:海平面会上升,山区冰川会后退,积雪区会缩小。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就会导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如西非的萨赫勒地区从1965年以后干旱化严重;我国华北地区从1965 年起,降水连年减少,与50年代相比,现在华北地区的降水已减少了1/3,水资源减少了1/2;我国每年因干旱受灾的面积约4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
由于气温升高,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预计到2050年海平面将继续上升30—50厘米,这将淹没沿海大量低洼土地;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旱涝、低温等气候灾害加剧,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约数百亿以上美元的经济损失。
冰川融化
近年来,人们对从巴塔哥尼亚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川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普遍认为的
南极冰川融化速度加快
温室效应而融化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在南亚地区,问题并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虽然全球变暖的许多不良影响可能要到21世纪末才会变得非常严重,但是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会给人们造成麻烦。
国际冰雪委员会(ICSI)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喜玛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国际冰雪委员会负责人塞义德?哈斯内恩说:“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位于恒河流域的喜玛拉雅山东部地区冰川融化的情况最为严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上的从不丹到克什米尔地区的冰川退缩的速度最快。以长达3英里的巴尔纳克冰川为例,这座冰川是4000万——5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而形成的许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来,它已经后退了半英里。在经过了1997年严寒的亚北极区冬季之后,科学家们曾经预计这条冰川会有所扩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进一步后退了。
疾病肆虐
哈佛大学新病和复发病研究所的保罗.受泼斯坦注意到,植物也随雪线而移动,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都在上移。随着山峦顶峰的变暖,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西尼罗病毒、疟疾、黄热病等热带传染病自1987年以来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密西西比、德克萨斯、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和科罗拉多等地相继爆发,一再证实了专家们关于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的科学推断。
新冰河期
关于全球变暖的另一项研究结果更令人吃惊,由北极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风的类型的不断改变,大量淡水正汇入北西洋,从而对墨西哥湾暖流造成破坏。正是这些暖流把温暖的表层水从加勒比海带到欧州西北部,并使欧洲形成温暖的气候。而墨西哥暖流一旦因全球变暖被切断后,欧洲西北部温度可能会下降5-8℃之多,欧洲可能面临一次新的冰河时代!
这项研究是位于阿伯丁的苏格兰海洋实验所分析了设在兰群岛海域到法罗群岛海域之间自1893年以来的1.7万多次海水盐度测量结果得出的。在过去的每20年中,流向南部的深层海水盐度变得越来越小,浓度越来越低,这表明有更多的淡水从大西洋北部汇入了该地区。这些新数据第一次充分证明了德国科学家在大约3年前设计的计算机模型。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升高,而世界人口将在2050年之前达到100亿。“我们的世界正在朝着由人造设施来代替现有免费自然资源的方向发展”,明尼苏达大学的戴维?蒂尔曼说。但是,我们还没有掌握自然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在2.45亿年前的二叠纪大灭绝中,96%的物种灭亡了。后来随着许多新物种的出现,地球上终于恢复了丰富的种群,但是这个过程足足经历了一亿年。威尔逊说:“一些人认为,自然界会复兴人类所毁灭的一切” 。谚语云:“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万物皆可应运而生。”或许自然界真的能够恢复一切,但这个漫长的过程对于现代人类无论如何是没有意义的。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天气最动人的特质就在于它的变化多端。1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仍然在为准确预报天气情况而努力,在控制气候方面却收效甚微;然而,对环境的破坏却是史无前例的。
1. 生态
首先,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重新分布,改变了当前的世界气候格局;其次,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和破坏了生物链、食物链,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恶果。例如,有一种候鸟,每年从澳大利亚飞到我国东北过夏天,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我国东北气温升高,夏天延长,这种鸟离开东北的时间相应变暖,再次回到东北的时间也相应延后。结果导致这种候鸟所吃的一种害虫泛滥成灾,毁坏了大片森林。另外,有关环境的极端事件增加,比如干旱、洪水等。
2. 政治
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等于是限制了对能源的消耗,必将对世界各国产生制约性的影响。应在发展中国家“减排”,还是在发达国家“减排”成为各国讨论的焦点问题。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2013年后的“减排”问题必然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有关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科学问题必然引发“南北关系”问题,从而使气候问题成为一个国际性政治问题。
3. 气候
全球气候变暖使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的频率与强度增加。
4. 海洋
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海洋中蒸发的水蒸气量大幅度提高,加剧了变暖现象。而海洋总体热容量的减小又可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另外,由于海洋向大气层中释放了过量的二氧化碳,因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群落。
5. 农作物
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利有弊。其一,全球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环,使某些地区出现旱灾或洪灾,导致农作物减产,且温度过高也不利于种子生长。其二,降水量增加尤其在干旱地区会积极促进农作物生长。全球气候变暖伴随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也会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产量。
6. 人体健康
(1)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夏天出现超高温,心脏病及引发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每年都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儿和老人的危险性最大。(2)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臭氧浓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险的污染物,会破坏人的肺部组织,引发哮喘或其他肺病。(3)全球气候变暖还会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传播。
[编辑本段]
如何减缓全球变暖
地球升温使地球在多个方面发生了变化,其中的一些变化本身也会抑制地球升温的趋势。
其一,地球升温使地球上的部分冰雪消融,全球液态水总量增加。而液态
巨型空中森林
水的比热高于冰雪,因温室效应而增加的热量因为地球上液态水总量增加而未使水的温度显著上升,因温室效应而增加的热量虽然使地球上的岩石、土地等温度显著上升,但由于其与地球上的液态水发生热交换,使整个地球不再显著升温,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温室效应,延缓了地球上冰雪的融化。
其二,地球升温使地球上的绿色植物生长旺盛,其光合作用比地球升温前吸收了更多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主要部分),固定了一部分温室气体,使这部分温室气体不再阻止地球上的热量向外辐射,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温室效应。
地球升温使地球上液态水总量增加,绿色植物吸收更多温室气体,反过来延缓了地球升温的趋势,有利于达到均衡。当然,随着地球升温趋势的缓解,地球上液态水增量和被吸收的主要温室气体增量越来越小,如果不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地球又会升温,在地球上引起新一轮的液态水总量增加和绿色植物生长峰值,再次延缓地球升温的趋势。所以,在不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情况下,上述均衡会交替地形成和打破,如此循环使地球气温较之以前发生更大的波动,而不是单调递增;而如果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或将排放的温室气体固定,可平复地球气温的波动。
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围绕地球建立一个由小微粒或太空飞船组成的人工太空环,遮蔽热带阳光,调节地球温度。
不过,一些反对者认为,这种想法肯定会有一些副作用,一个能够对太阳光进行有效散射的粒子带将会使我们的每个夜空都变成和满月时一样明亮;而且这一计划的预算将高得惊人,可能达到6万亿到200万亿美元,就连全球资金最为充足的科研机构美国航空航天局也无法承担,如果把散射粒子改为太空飞船的话,预算额可能会少一些,估计能降到5000亿美元左右。
地球诞生以来,大气温度曾经几度升降,太阳辐射、云层遮蔽和温室气体等各种因素都曾经或正在影响着我们的气候。如果给地球围上一个粒子或飞船组成的“腰带”的话,赤道上空就会出现一个阴影,要部署这些粒子,就必须使用一些专门的控制飞船,像牧羊犬一样照看粒子群。
过去的一个世纪,地球温度明显上升,未来一百年间这一趋势还会继续下去,很多研究都证实地球气温将在未来几个世纪里提高1到20华氏度,海平面明显上升,一些海滨城市将不复存在。有科学家指出,减少太阳光照射,地球温度就会降低,而一些地面或太空系统完全可以实现这一目的。不过,有科学家指出,人们目前还无法计算出地球到底能吸收多少阳光,又有多少阳光被反射回太空,而这正是实施上述计划的关键一步。
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显示,古代农民的活动曾使世界避免进入新冰川期。这一结果说明,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不是新现象,它可能持续了数千年。英国《观察家报》最近援引研究人员的话说,砍倒大树并开垦第一片田地的史前农民使地球大气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气温因此逐渐回升。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威谦?拉迪曼说:“要不是早期农业活动带来的温室气体,目前地球气温很可能还是冰川时期的气温。”研究表明,如果没有人类干预,地球会比现在低2℃,蔓延的冰盖和冰川会影响世界很多地区。人类排放的一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等具有吸收红外线辐射的功能,这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在大气中大量存在,如同一个罩子,把地面上散发的热量阻挡。就像“暖房”一样,造成地表温度的上升。科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有一种说法:认为温室效应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是科学家考察了近一百年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与气温上升相关性而提出的。认为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可能会控制全球气候变暖,防止生态平衡破坏,农业变异,冰川融化等灾害发生。当然,根据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对温室效应和全球候气变暖的相关程度,还在进一步探索。但人们确实已经感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和异常,在这方面,科学家提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也许是防患于未然吧。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两方面:大量燃烧煤炭、天然气等产生大量温室气体;肆意砍伐原始森林,使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之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地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刍动物消化过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变化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亚氮。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还包括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磁污染,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世界上的森林主要分为寒带(北方)森林、温带森林和热带森林三类。据专家介绍,今天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大自然经过8000年的进化才逐渐形成的。今天,所有的原始森林都沦为伐木业大规模开采利用的目标。在热带地区,许多现在已荡然无存的森林就是在过去的50年被砍伐一空的。仅1960年至1990年,就有超过4.5亿公顷的热带森林被吞噬,占世界热带森林总面积的20%;还有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在砍伐、农田开垦和矿产开采中退化。
冰川病毒是在第四纪冰川时形成的,因为气候极具严寒,病毒被封冻在冰川里。现在应该还有部分在尚未融化的南北极冰川中,至于这些冰川病毒到底有多大的力量还是个未知数。
1:南极洲:冰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融。
2:乞力马扎罗山:“雪帽”将在15年内被摘掉。
3:北极冰盖:北极冰山和冰盖正在消融。
4:马尔代夫群岛:由于海平面上升,将在100年内变得无法居住。
5:威尼斯:海水回灌现象威胁着它的存在,据预测,将在本世纪中叶被海水完全淹没。
6:阿拉斯加:冰河萎缩,永冻土解冻。
7:大堡礁:到2050年,95%的活珊瑚礁将被杀死。
8:奥地利基茨比厄尔。
9:厄瓜多尔加拉帕戈斯群岛:两种珊瑚虫被列入“极危”类。
10:巴塔哥尼亚地区:冰河近年不断出现大面积崩塌的现象。
并且,地球气候已经进入最近1000年来最为温暖的时期.
水稻生长季节气温异常上升将使收成减少。另外,全球许多地区出现地下水水位下降、水井枯竭问题,也将对粮食产量构成影响。
冰川病毒是在第四纪冰川时形成的,因为气候极具严寒,病毒被封冻在冰川里。现在应该还有部分在尚未融化的南北极冰川中,至于这些冰川病毒到底有多大的力量还是个未知数。
影响城市供水,供水不足。
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也将难逃厄运。
关于切实做好极端恶劣天气下安全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
关于切实做好极端恶劣天气下安全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省政府安委会各成员单位:
6月25日晚23时50分,德州市齐河县突发强对流天气伴随大暴雨,引起赵官煤矿和邱集煤矿发生双回路停电,导致赵官煤矿井下滞留人员249名,邱集煤矿井下滞留人员96名。经全力组织救援,两个煤矿所有井下人员已安全升井。遇险事件发生后,刘家义书记、李干杰代省长,王书坚常务副省长,凌文、汲斌昌副省长等省委、省政府领导分别作出批示,对做好当前尤其是极端恶劣天气下的安全生产防范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精神,切实做好极端恶劣天气下安全防范工作,现就有关事项紧急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切实落实极端恶劣天气安全防范应对责任当前,我省已进入汛期,强雷电、强降雨、大风等极端天气时有发生,不利因素增多,极易引发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当前安全生产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丝毫不能有半点马虎大意,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和“三个必须”要求,强化组织领导、拧紧责任链条,强化分析研判,切实提高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高度关注和深入分析本地区、本行业汛期安全生产特点,立即对极端天气期间安全防范及应对措施再部署、再检查、再落实,查缺补漏,堵塞漏洞,提前做好防范应对工作,做到早准备、早防范,确保一旦有险情,能够迅速应对,准确化解,确保万无一失。
二、强化措施,切实做好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防范工作要结合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突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部位,深入排查治理极端恶劣天气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
突出抓好矿山安全管理。各煤矿、非煤矿山企业要深刻吸取教训,加强汛期应急预案管理,健全完善暴风、暴雨、强雷电等灾害性天气突发性停电和暴雨淹井以及“雨季三防”等专项应急预案,抓好应急预案的教育培训和演练,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战性。要加强双回路供电安全风险分析研判,做好应急备用电源建设,确保停电发生后能够迅速补充电源,确保安全、迅速、有效地撤出井下人员。要加强灾害性天气应急处置,突出抓好“调度员十项应急处置权”“灾害性天气停产撤人”“三分钟通知到井下所有人员”等刚性规定落实,确保第一时间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凡天气预报为蓝色预警及以上或24小时连续观测降雨量超过50毫米时,全部立即停产撤人,实施紧急避险。暴雨过后安全隐患没有排除的,严禁安排下井作业,防范因暴雨洪水引发煤矿事故灾难,确保大雨不淹井、洪灾不伤人。
突出抓好电力运行安全管理。各级供电部门要围绕一级用户电力供应保障,组织电网企业全面梳理网架结构,重点针对网架薄弱环节,加大投资力度进行线路改造升级。会同气象部门,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协调联动,做好电网风险分析、运行监视、信息汇总和异常处置等工作。要组织各级各有关单位和电力企业进一步完善电力应急处置和故障抢修等预案,做好抢修队伍、备品备件和应急电源储备,有针对性的开展事故应急演练,提高电力运行保障能力。
突出抓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针对夏季汛期高温、雷电、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按标准配备各类排水、发电、加固等应急装备,研究制定危险化学品企业紧急停车、物料退出等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分工,开展有针对性的现场处置预案演练,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应急知识和技能,确保突发情况下危险作业岗位和关键装置的应急处理措施落实到位。各地要突出涉及《忌水危险化学品名单》中的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储存设施等重点,根据遇水反应情形、灭火方法等科学制定并落实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对前期“四防”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实行闭环管理,严密防范水患带来的安全风险。
突出抓好交通安全管理。要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监管,针对极端天气,强化路面管控和疏导,加强对桥梁隧道的安全检查,严防道路交通事故。要加强对海上交通的动态监管,遇到极端恶劣天气要采取有效措施,严禁各类船舶违规出海作业,及时通知海上生产作业渔船实施紧急避风。各航运单位和港口要严格执行渤海湾客滚船“逢七不开”制度。
突出抓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要加大对建筑工地、生产厂房、临建设施的排查,重点加强对基坑支护、起重机械、脚手架、临建板房稳固情况和用电设施安全性能的检查维护。遇有大风、雷电、强降雨等极端天气,要迅速停工撤人;对存在洪水、滑坡、垮塌和泥石流等威胁的区域,要提前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强降雨过后及时督促施工单位及时排除积水,要全面排查现场安全状况,存在隐患问题的一律不得复工。消防、特种设备、旅游、教育等其他行业领域,都要结合实际,切实做好极端恶劣天气下风险管控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严防各类事故发生。
三、及时应对,切实强化应急值守和应急准备
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和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要切实加强应急值守工作,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严格落实值班岗位责任制,确保信息畅通。一旦发生紧急突发事件,要立即进行处置并及时上报。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预警,进一步加强气象、水利、电力、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应急等部门的沟通联动,做到信息及时共享,同步应急联动。要进一步完善应对极端恶劣天气应急预案,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切实增强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确保各环节工作到位。各级消防救援队伍和各类专业救援队伍要进入汛期战备状态,一旦出现紧急情况,迅速出动,有效应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山东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2020年6月26日
前不久,闪电击中自由女神像,你如何看待这种极端雷暴天气呢?
这种极端雷暴天气在以前是很少发生的,但在近几年,随着全球生态系统的破坏这种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逐渐增加。就拿7月22日纽约发生极端雷暴天气并且闪电连续两次击中自由女神像来说,就已经令人们震惊了。
首先,客观来讲击中自由女神的雕像看似偶然其实是必然的。自由女神的雕像是用钢铁作为它的主要骨架,外加80吨铜片作为雕像的外皮,用大量的铆钉进行连接。下雨天,空气潮湿更容易导电,所以被击中的几率也会大幅度的增加。 另外,造成这种极端天气频繁发生也有厄尔尼诺现象的一部分原因。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叫做厄尔尼诺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时,大范围的海水温度会异常增暖。太平洋地区的大部分水域的水温升高,造成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发生改变,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使得发生极端天气,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几年来气候反常。 再来看看造成这种现象的人为因素,近年来由于人类无理性、无节制的工业活动造成全球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如汽车排放、大量化石燃料和人口的急剧增加所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空气中温室气体排量持续超标,使得全球温室效应日渐严重,从而引起了全球气候的变暖。变暖的同时也引起了全球气候发生异常,就比如说纽约这次的雷电天气。雷暴(Thunderstorms)常常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出现,是带电离子的云层对大地间迅猛地放电因此雷暴这种极端恶劣天气属于强对流天气系统,对人们日常活动会造成很大危害,所以平时要做好应对准备。同时,应减少对环境的破环,努力修复生态系统,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异常问题。
美国一亚马逊大型仓库因龙卷风坍塌,是否有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
龙卷风一夜席卷美国6个州,位于伊利诺伊州的亚马逊仓库被龙卷风摧毁倒塌,造成至少6人死亡,据信大楼内还有50至100名员工被困。
一,事件经过
据每日经济新闻,当地时间12月10日晚至11日凌晨,龙卷风等恶劣天气席卷了美国中南部多个州,包括阿肯色州、伊利诺伊州、肯塔基州、密苏里州和田纳西州等,出现了大约30场龙卷风。恶劣天气造成超过33万户家庭断电,超过2500万美国民众面临严重威胁。
据央视新闻报道,伊利诺伊州爱德华兹维尔的亚马逊仓库受龙卷风影响,发生大规模坍塌,一堵足球场长度的墙和仓库的屋顶倒塌,造成至少2名员工死亡,多人受伤,具体数字尚不明确。紧急救援人员称,亚马逊仓库倒塌是一起?大规模伤亡事件。据悉,仓库内有多达50到100名员工,有数十名工人被困。
据海外网援引美国媒体当地时间11日报道,截至目前龙卷风袭击已造成80多人死亡。美国总统拜登表示,这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龙卷风灾难之一,他将在不影响救援的时候去往灾区。#龙卷风袭击美国中部已致80多人死亡
肯塔基州的一家蜡烛工厂受龙卷风影响而坍塌,造成约110人被困。州长安迪?贝希尔(Andy Beshear)在11日早上的新闻发布会上称该事件情况?惨烈?,死亡人数预计将超过50人,甚至达到70至100人。贝希尔宣布肯塔基州进入紧急状态,要求总统拜登提供联邦援助。贝希尔警告居民,预计袭击该州的4场龙卷风可能在肯塔基州的5个地区造成多达100人死亡。肯塔基州警官莎拉?伯吉斯(Sarah Burgess)称,受恶劣天气影响,肯塔基州的几座建筑物倒塌。
二,总结语:
希望警方能尽快把受困人员营救出来。
数千万美国人面临大雪冻雨威胁,美国政府是如何应对的?
在暴风雨来临的时候,作为人是没有办法与大自然抗衡的。我觉得美国政府唯一能做的无非就是气象局提早拉出警报,然后人们提前做出防备,才能够把损失降到最小。
美国现在有数千万人正在遭遇着大雪纷飞,冻雨等恶劣的出行状况。这场冬季风暴基本上卷席了美国中西部,并且这等势头没有任何减小的趋势,反而正在朝着五大湖区以及东北方向前进。
现在有20多个州处于天气警报的状态,美国气象局也已经发报,现在的降雪量基本上达到了十几厘米后在整个周末,密歇根州一直到新英格兰降雪量在15~30厘米,中西部分地区甚至纽约马里兰州华盛顿等繁荣城市将会出现冻雨夹杂冰雪的状况,甚至可能积攒起一两厘米厚的冰来。
爱尔华州这些地区可能会出现暴风雪的天气,在这些地方风速可能达到每小时80公里,这样的风速会产生非常强大的大风和飘雪,甚至可能威胁到生命,所以说市民应该提前的做好准备,这段时间尽量不要外出。
由于暴风雪这种恶劣天气给街道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很多地方的巡逻队开始出动,为了防止有些地区的汽车在行驶途中由于路面积雪而滑出公路,所以巡逻队必须每时每刻待定。在之前有一个洲,仅仅一天就因路面积雪轮胎打滑,导致了200多起的撞车事故。
现在在街道基本上随处可见那些工作人员清理前一天留下的积雪,但是由于积雪实在太厚,这就导致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很大,清理起来也很耗费时间,正是由于这种暴风雪的恶劣天气对大城市的机场影响也非常大,很多航空甚至由于风暴迫使不能起飞。
美国政府没有办法阻止这种大自然所带来的力量,能做的只有提前勘测到暴风雪要移动的轨迹,以及及时发出警报,通知居民,让他们做好防范,把损失降到最低。
二战:从盟军诺曼底登陆到解放法国的具体过程.谢谢!
英吉利海峡的两边,盟军和德军都在积极准备,严阵以待。现在盟军所剩下的问题就是确定最后的登陆日期“D日”了。海水的潮汐有高潮和低潮。陆军要求在高潮时登陆,这样登陆距离短。海军要求在低潮时登陆,这样德军设置的障碍物就会暴露出来,登陆艇和船只可以避开障碍物。空军要求在有月光的时候登陆,这样空降部队才好实施空降。综合海陆空三军的要求,最后确定在高潮和低潮之间登陆,登陆时间为凌晨1点。
盟军最后分析得出,6月份能同时满足海陆空三军要求的时间只有两组,即上旬的5日、6日、7日和下旬的3天。艾森豪维尔最终确定1944年6月5日为登陆日“D”日,并把6日和7日作为天气不好时的替换日期。
1944年5月31日,盟军所有的参战部队、车辆和装备开始登上即将载着他们横跨英吉利海峡的舰船。然而,天有不测风云。6月2日,整个英吉利海峡上空充满着连续性的低压气层。6月3日,狂风大作,波涛汹涌。6月4日,依旧是狂风暴雨,天气仍不见好转。艾森豪威尔决定把6月5日发动的进攻推迟。6月4日晚上9点半,负责气象的斯塔格上校根据最新观测数据分析出从6月6日凌晨开始,在诺曼底上空有可能出现大约持续12个小时的晴好天气,风力大约3级左右,空气的能见度也非常得好。但是到了6月6日的中午以后,将又会出现一个恶劣天气。而6月7日和8日,将是很难预料的。
那么究竟是选择6月6日行动,还是将进攻再度延期呢?艾森豪威尔最终做出了决定:6月6日就是登陆日。
登陆
1944年6月6日凌晨,2775架盟军的轰炸机在诺曼底海岸96公里登陆正面投弹9000吨,两个美军空降师和一个英军空降师共17210人实施空降,7000艘舰船载着132000名士兵横渡风高浪急的英吉利海峡驶向法国。
盟军的空中力量占绝对优势。登陆前盟军发动的空袭让诺曼底的德国空军只剩下100架战斗机。6月6日德国空军只出动了319架次,而盟军出动了14500架次。
空降兵首先踏上法国领土。空降兵的主要任务是在登陆场的10公里到15公里的浅近纵深内,夺取道路、桥梁等要点,并且掩护和配合登陆部队向沿岸的德军发起攻击。
剑海滩和金海滩由英军负责,朱诺滩由加拿大军队负责,美军负责攻打犹他滩和奥马哈海滩。德军密集的弹雨覆盖了整个滩头,盟军找不到可以藏身的隐藏物。霎时,海滩上尸横遍地,景象惨不忍睹。
犹他海滩是“D日”作战中最顺利、人员伤亡最少的海滩。小罗斯福准将的第一批登陆部队的受到潮汐影响,实际登陆地点比预定的登陆地点偏南了1800米。小罗斯福当机立断改变登陆地点,把偏南1800米的地点当作新登陆点,让第4师全部从新登陆点登陆。“D日”傍晚,第4师的3个团全部上岸,共登陆20000余人,建立了巩固的登陆场,仅阵亡197人,不到预计伤亡的10%。
奥马哈海滩是5个登陆滩头中损失最惨重的,有“血腥的奥马哈”之称。奥马哈海滩是一片凹进去的海滩,两边有30多米高的悬崖,从海岸线向内陆延伸,逐渐形成了一个高地。在这个高地上,仅有4条人员和车辆通行的简易便道。从地形条件上讲,奥马哈海滩不是一个适宜登陆的地方。盟军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在犹他海滩和它东部的英军登陆地点的中间,没有一个比它更合适的地点。
奥马哈海滩最初由德军一个战斗力比较弱的守卫团防守,而且没有坚固的防御工事。隆美尔在战前视察奥马哈海滩时,对这里的障碍物设置和火力配置非常不满意。隆美尔命令德军在奥马哈海滩修筑了牢固的防御攻势,从低潮线到高潮线之间,修了3套用水泥、障碍物和地雷组成的防线,在海岸线上面设置了大量的坚固的火力支撑点。隆美尔把战斗力非常强的精锐部队德军第352摩步师调防到奥马哈。这样,奥马哈海滩成了一个真正的大西洋壁垒。
美军在奥马哈海滩的伤亡极其惨重。登陆的6个小时里,在不到10公里的登陆正面,阵亡了2400名美军官兵。战斗中,每100米就倒下24名官兵,每9秒钟就有1名士兵牺牲。
从“D日”的整体情况来看,盟军在5个海滩都取得了成功,132715人登陆,伤亡仅10300人,大大低于预计。由于水银计划的成功和“D日”前持续的恶劣天气,让德军对诺曼底登陆的反应非常迟缓。恶劣的天气让德军认为盟军是不可能在这样的天气里发动进攻的,因而一些必要的例行巡逻与警戒都被取消了,甚至德军的一些重要指挥官都不在岗位。6月2日和3日的坏天气让隆美尔做出了一个令他懊悔终身的决定。德国B集团军群司令官隆美尔认为盟军不可能在近期登陆,因此他请假回家。因为6月6日是他的妻子的生日。防守方总是被动的,总是揣测着、等待着进攻方的进攻。
有熬夜的习惯,每天晚上要工作到很晚,并且需要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一直到第二天上午才能醒来。“D日”凌晨,当盟军已经开始发动攻击的时候,才刚刚入睡。德军最高统帅部参谋长约德尔不敢打搅的睡眠,直到上午10时醒来之后,约德尔才将盟军已经在诺曼底登陆的消息报告给。这时盟军的空降兵已经着陆8个小时了,盟军的陆军也已经登陆近4个小时了。
“D日”下午2点,命令精锐的党卫军装甲部队增援诺曼底。通往诺曼底的桥梁都被盟军在之前的空袭中有计划地炸毁了,这迫使增援的德军绕了很远的路才赶到。这些坦克部队在路上还不断地受到盟军的空中骚扰。这一切都为盟军赢得了时间,可以将占领下来的滩头连成一片。
诺曼底登陆的第一天在基本没有遭到德军有效反击的情况下渡过了。诺曼底登陆成功了。
V1导弹
“D日”之后的几天,暴风雨降临诺曼底,盟军的推进速度慢了下来。久经沙场的德军利用诺曼底一带草场和林地交杂的地形,沿岸的灌木丛进行了抵抗。盟军艰难地一寸一寸地向前推进,而一直正常发挥作用的桑树人工港也被严重损坏,延误了盟军的进程。
1944年6月12日,德军新研制的秘密武器V1导弹出现在了英国伦敦的上空。V1导弹是世界上第一种用于实战的制导式武器。德军从6月12日到7月6日,向英国发射了2754枚V1导弹,伦敦平均每天要挨上100枚。后来英国皇家空军成功地将法国北部的V1导弹储存仓库炸毁,V1导弹的威胁才解除。
艾森豪威尔在战后的*中说,如果V1导弹能够提前3个月投入使用,那么诺曼底登陆就可能无法实施。而导致V1导弹没有及时投入使用的正是盟军的大规模空袭。被称为“杀手锏”的V1导弹没能挽回他的败局。因为,人类历史上还没有靠一种武器挽回败局的战例。
卡昂
1944年7月,右翼的美军最终夺下了瑟堡港。但早在投降之前,德军就已经彻底摧毁了这个港口。1个月之内,瑟堡港将无法使用。这样,是否能够顺利夺下进入法国平原的门户卡昂,就成为盟军成败的关键。驻守卡昂的德国党卫军青年师进行了疯狂的抵抗。蒙哥马利在确保集中优势兵力和火力的条件下,用了整整6个星期的时间才最终占领了卡昂。
此时,德国人开始对前景感到绝望。但不管龙德施泰德和隆美尔怎么请求,坚决不允许德军放弃抵抗向盟军投降。1944年7月初,撤换了伦德施泰特的指挥权,换上了冯?克鲁克元帅。克鲁克艰难地指挥着德军进行顽强地反抗,这使得盟军的突破面临着重重困难。
刺杀
1944年7月20日,一名年轻的德国参谋联合数名德国军官,发动了刺杀的行动。一枚定时炸弹装入手提箱在东普鲁士的大本营拉斯滕堡内发生爆炸,造成了混乱的局面,但幸运地躲过了暗杀。参与暗杀的军官很快被逮捕,4980人惨遭处决。隆美尔在爆炸发生前3天就负了伤,但也被牵涉到了此案中。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庭,隆美尔最终被逼自尽,“纳粹战神”就这样黯然离世。给予了隆美尔一名军人所能够得到的最高规格的葬礼。
解放巴黎
1944年7月的最后一周,蒙哥马利成功地将德军装甲部队主力引到了东部的英军方向,让美军有机会从西部进行突破。巴顿带领的美第三集团军很快突破了德军的防线,向东杀入了法国的中心地区。
1944年8月中旬,盟军试图包围法莱兹周围的德军部队。最终,一部分德军向*围了,而剩下的被盟军的空中打击彻底摧毁了。
被击溃的德军残部向东撤退,盟军闪电般地向前推进,盟军解放了一座又一座城市。
1944年8月25日,盟军解放巴黎。戴高乐回到了自己祖国的首都,并掌握了政权。
战斗力生成
在战争中研发出的新武器往往难以在战争中发挥出其最大效能,总是要在下一场战争中才能被充分认识。新武器的战斗力生成是需要时间的。在战争中研发出的新武器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形成战斗力。将军和士兵们也不愿意在流血的战争中去摸索新武器的用法,他们更喜欢那些用起来得心应手的成熟武器。很多在战争中开始研发的新武器都是在战争快要结束时或战后才研发成功。例如:航空母舰诞生于一战末期,导弹和都诞生于二战末期。
当今世界各国军队所使用的主战武器都源于一战和二战,甚至一战之前,二战后军用武器的重大原创几乎就停止了。潜艇于1903年开始服役。坦克、战斗机、航空母舰和化学武器诞生于一战,导弹、雷达、核武器和生物武器诞生于二战,二战中就开始研制电子计算机,只是1946年才研制成功。
今天我们所津津乐道的武器装备除了导弹、战斗机、坦克、潜艇、航空母舰、雷达、计算机和核生化武器之外还有多少呢?二战后军用武器的重大原创几乎停止了!卫星、航天飞机、激光、粒子束和次声等也是重大原创,但是它们都首先用于科研和民用。军用卫星已经成熟,激光武器基本成熟,其他的离军用还有一段距离。近100年来坦克、战斗机和潜艇都是武器系统的三大骨干(水面舰艇的种类太多了)。近50年来导弹、雷达和计算机都是武器系统的三个核心。那么未来50年、未来100年武器系统的骨干和核心仍然不变吗?导弹、激光和粒子束将成为武器系统的三大骨干。纳米技术、量子技术和生物技术将成为武器系统的三大核心技术。
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段时间,坦克、战斗机和舰艇仍然是制胜的关键,但是导弹、激光和粒子束的普及将让运载它们的坦克、战斗机和舰艇这些武器平台不再那么重要了。电子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量子技术将取而代之。电子计算机和电子通讯网络将被量子计算机和量子通讯网络代替。智能计算机则将寄希望于生物技术。在人脑中嵌入芯片或在芯片上生长脑细胞才是智能计算的出路。因为用原子和分子构造出一个近似于人脑的智慧结构犹如探寻宇宙的全部真理一样困难重重。现在最先进的电子计算机还没有一只蚯蚓的大脑复杂。
纳米技术、量子技术和生物技术是未来100年军事战略的制高点。这些技术武装出来的战斗机对付F-22就像踩死蚂蚁一样容易。当导弹和激光横行天下时,人们关注的重点将不再是坦克、战斗机和舰艇本身,而是它们运载的导弹和激光武器。
恶劣气象条件对安全行车的影响有哪些
1、雾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雾气中含有的水分,特别是浓雾中的水汽,对路面有一定的湿润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路面的摩擦系数,使车辆刹车距离增大。此外,雾气影响交通安全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降低了行车时的能见度,对司机获取路况信息、车辆行驶间距等带来严重干扰,进而影响司机的驾驶行为,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2、雨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雨水不仅影响行车时的能见度,还会降低路面的摩擦系数,使路面变滑,大大增加刹车制动距离,无疑增加了行车风险,使交通事故发生可能性增大。在不同等级的降雨中,小雨的危害系数很高,甚至超过了大雨的危害程度,其原因在于小雨对行车时的视野影响较小,司机容易放松警惕,但小雨可将路面的尘埃湿润成为很好的润滑剂,在出现突发情况时,紧急刹车制动距离增大而引发交通事故,这已成为某些道路雨天交通事故的主要模式。
3、降雪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相比降水而言,降雪天气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更为严重。降雪经过车轮碾压后会出现冰冻现象,大大减少了地面的摩擦系数,车轮的抓地能力大幅下降,刹车制动能力严重降低,在遇到突发情况进行紧急刹车时容易出现侧翻、追尾、连环相撞事故[2]。此外,在降雪天气,汽车起步困难,尤其在上坡路段,容易出现向后滑与后车相撞的问题。除此之外,降雪会掩盖路面原来坑洼部分或者障碍物等,给行车安全带来很大安全隐患。
4、冰冻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冰冻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路面冰层、薄冰、冰丘、冰锥等,其主要由降雪或温度变化所致,其对交通安全的威胁程度较大。在出现冰冻情况下,车辆行驶困难,紧急刹车易发生抱死现象。此外,冰冻还将严重影响路面质量,容易导致路面开裂、起包等问题;待冰冻融化时会冲破路基沿路漫流,给交通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当冰冻严重时,会使路基下沉、甚至导致塌方、滑坡等问题,进而对行车安全造成影响
台风和飓风有什么区别?
台风和飓风的不同点在于产生的地点。
台风和飓风是同一种天气现象,但是在不同的国家叫法不一样。一般把在大西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称作飓风,而把在太平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称作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