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地理问题,有一道题的问题是北极的海冰面积缩小会给北极地区带来的影响。,我选的是年平均气温降低。
2.北极平流层突然升温或引发大寒潮,你知道其中缘由吗?
3.全球变暖导致极端气象频发?
4.为何科学家说北极30度的高温,是进入冰河时代的预警?
地球上的水体存在着液态、气态和固态的三态变化,液态水是我们最常见的水体形式,陆地上的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和地下水都是液态水,海洋中的海水也是液态水。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水就会结冰,从而转化成为固态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冰”。
地球上主要的冰川分布在两极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地区,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上分布着世界上最主要的大陆冰川,而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以及科迪勒拉山系等高山上分布着世界上最主要的山岳冰川。此外,在世界某些高纬度海域,还分布着很多浮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北冰洋海域和南极大陆的周边海域。
随着季节的变化,北冰洋海域和南极大陆周边海域的海冰会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在春夏季节,随着气温的升高,海冰会逐渐消融,海冰覆盖面积会逐渐减小;在秋冬季节,随着气温的降低,海冰会逐渐增加,海冰覆盖面积会逐渐增大。不过,由于全球变暖的影响,从总体上而言,北极北冰洋海域海冰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呈现面积下降趋势。
由于,地球南北半球的季节不同,目前北半球处于春季季节,北冰洋海冰开始逐渐消融,而南半球此时处于秋季季节,南极大陆周边海域海冰开始逐渐增加,南北半球海冰面积的变化,具有“此消彼长”的特征。最近一年中,北冰洋海冰在2020年9月15日达到最小值,面积仅为374万平方千米,是自19年有卫星记录以来的第二小值,很多古老的海冰都在近些年融化消失。
到了2021年3月21日,北冰洋海域海冰达到了最大值,面积约为1477万平方千米,远低于1981年至2010年间1564万平方千米的平均水平,今年3月海冰面积,是近43年卫星观测以来第七小的面积。而南极大陆周边海域海冰,在2020年9月28日达到年度最大值,当时它的面积为1895万平方千米,高于1981年至2010年间1860万平方千米的平均水平。
到了2021年2月21日,南极大陆周边海域海冰减少到了最小值,大约为260万平方千米,略低于1981年至2010年间280万平方千米的平均水平。从近些年的观测来看,北半球的海冰变化幅度远大于南半球的海冰变化,总体而言北冰洋海域海冰呈波动减少态势,究其原因可能与全球变暖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海冰的减少使得北极航道商业通航的步伐不断加快。
高中地理问题,有一道题的问题是北极的海冰面积缩小会给北极地区带来的影响。,我选的是年平均气温降低。
课堂上我们对“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说的相对较多,而对“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说的相对较少。但其实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也很重要。
可能你和我一样,有这样的认识,工业的快速发展才使人类活动开始对气候产生影响。这个认识是不对的,千百年来,人们不断的改变着环境,已经影响到了如地表反射率、蒸发率和地表风场等一些非常重要的气候因子,人类砍伐,森林发展,农业在这些活动中释放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甲烷可能使全球变暖。
随着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使用,以及森林的减少,都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一多半被植物吸收或者溶解在海洋中,还有45%左右停留在大气中。二氧化碳对短波太阳辐射几乎没有影响,但对来自地面的一些长波辐射却可以吸收,并重新放射使一部分能量回到地表。因此,二氧化碳是一个重要的热量吸收器,它含量多少的变化使大气温度发生改变。
人类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增加大气中对全球增温具有重要作用的微量气体的含量,最重要的是甲烷,一氧化二氮和氟化物,它们一起对对流层的增温起到明显作用。
甲烷是氧气很少的潮湿环境中的厌氧细菌产生的,包括沼泽、湿地以及白蚁和食草动物的内脏,“人造梯田”里,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过程中,因此,大气中甲烷浓度的增长与人类的增长同步。甲烷使大气增温是因为它吸收地球放出的红外辐射的效率非常高。
一氧化二氮的增加也主要由农业活动中施氮肥引起,还有化石燃料的燃烧。一氧化二氮在大气中含量很小,滞留时间却非常长,达150年之久。
氟化物完全是人为生产出来的化学物质,不但会使平流层臭氧减少,还是非常有效的温室气体,在大气中可滞留几十年。
在这所有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是最重要的。在温室气体的影响下,不同地区低层大气增暖的表现不同。两极地区的温度响应大约是全球平均的2到3倍,因为极地的对流层非常稳定,抑制了垂直方向的对流混合,并限制了地面向上传输的热量总量,海冰的减少,也有助于较大温度上升。
旧系统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发生改变时,科学家们都必须考虑许多可能发生的结果,这种可能的结果成为气候反馈机制,加深加重初始变化的过程叫正反馈机制,抵消初始变化的过程叫负反馈机制。比如较暖的表面温度会增加蒸发率,使大气中的水汽增加,水汽是地球辐射的最强吸收器,因此当空气中水汽增加使二氧化碳和微量气体引起的温度升高就会增强,这个过程就是正反馈机制。
全球气温升高的一个可能结果就是大气水汽含量增加导致云量增加,而大多数云对太阳辐射具有高反照率,对地面辐射却可以有效吸收。因此云既是一种负反馈机制,又是正反馈机制,且正反馈机制作用稍微强一些。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增加,是人类对全球气候最直接的影响,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气溶胶含量变化,对气候也产生着影响。气溶胶存在于相对较干的空气中,组成物质很多,包括土壤、烟雾、海盐和二氧化硫等,自然来源非常广泛,包括山火、沙尘暴、海浪浪末和火山等,其中的二氧化硫大多来自人类对化石燃料燃烧和农业上的秸秆焚烧,这些二氧化硫可转化为导致酸雨的硫酸气溶胶。大多气溶胶对气候的影响是降温。这是因为它直接反射太阳辐射,间接使云变成更有效的反射体。气溶胶在对流层中停留时间较短,分布不均匀,所以它对气候的影响是局部的、短期的。有一种例外就是燃烧过程中的煤灰形成一种叫黑碳气溶胶,它可以有效地吸收入射的太阳辐射加热大气,陈虹在冰雪上便可降低地表反射率,而增加地表吸收太阳辐射的总量。
温室效应使气温升高,升高幅度从热带地区向两极增大,气温升高引起的可能后果就不一样,有的区域会出现降水和地表径流的显著增加,而其他一些地区则可能因为降水减少或高温引起的蒸发量增加而是地表径流减少。
全球变暖带来的最显著的一个影响就是海平面上升,引起沿海城市、湿地和低矮的岛屿可能洪水更加频繁,海岸线侵蚀增加,海水对海岸附近河流和水域的倒灌等。海平面上升一个重要因素是气温高使海气面升温而导致热膨胀,另一个因素是冰川的融化。
全球变暖的最强信号是北极海冰的减少。海冰的减少,更可能反映的是,自然变率与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的综合结果,但是海冰的减少是一种增强全球变暖效应的正反馈机制。
北半球的永久性冻土范围,日益减少也是长期变暖的大环境下的必然结果。原来永久性冻土在暖季深层是不会溶解的,起到隔水作用,地面形成大量湖泊。气温上升,永冻层溶解,大量湖泊缩小,有的甚至消失。而冻土层融化时,里边冰冻了上千年的有机物,开始分解其结果是释放出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温室气体,为全球变暖做出贡献,这是一种重要的正反馈机制。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一半溶解在海水里,使海水酸性增强,改变了海水中某些天然化学物的平衡,从而影响到海洋生态系统。
现在各种极端天气层出不穷,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部分结果吧。
气候系统的长时间尺度效应,在短期内是不可能迅速扭转的。还好人们已经在改变的路上了,多了解,多关注,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使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加美好。
北极平流层突然升温或引发大寒潮,你知道其中缘由吗?
因为融化吸热对整个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是时间较短,程度较低的。在高中地理里,不存在融化吸热会使一个相对较大的区域产生明显的气温变化;你是在用中学的物理思维在答题,而物理实验通常范围较小,会导致温度的降低。但这在地理中难以做到。你只需要记住,如果海面冰面减少,或者是陆地水域面积减小,都是会使气温上升的
全球变暖导致极端气象频发?
据美国《新闻周刊》报道,最近北极上空的平流层突然升温,这导致该地区的极地漩涡被分裂成两块,同西北欧到西伯利亚的广大区域都有可能因此而遭遇极端恶劣的超严寒天气,这像极了2018年的大严寒。
那么是何原因引发北极平流层突然升温?北极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激烈的地区之一,也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大气海洋,海冰和环流的变异方面,最近几年,安北极地区发生了被称之为尤娜米的金丝百年来最快速的变化。
尤娜米?指的是北极因纽特语中的意思为?明天?,当地人把北极的天气寓意为明天,这就深深地体现出北极天气的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制性,近期北京又发生了海冰范围和厚度持续减少,升温明显,冻土层消融等北极变暖迹象。当地人的解释是,北极比其他地方接受到更多的太阳的光照,每年的5到8月是这里的极昼阳光,24小时照射在冰面上,把原本被冰层覆盖的洋面融化,洋面融化之后,能吸收更多的太阳光,加剧气温变暖,阳光被吸收的越多,北极的大气层就越来越稀薄。气象学界则认为,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地区的气温升高,并且北极气温升高幅度要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而且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海水流入北冰洋也是造成北极增暖北极海冰范围和厚度减少的原因。
在这里小编还是要提醒大家,遏制全球变暖,从我做起,把荧光灯代替白炽灯,减少排放生活废气少开汽车一公里,多骑一公里自行车,能坐公交就不要开私家车,用风扇代替空调,尽量用新能源,比如太阳能,地热能,氢能等。定期的植树造林,因为森林可以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减缓全球变暖。
为何科学家说北极30度的高温,是进入冰河时代的预警?
是的,截至5月23日8时,甘肃一山地马拉松21名选手遇难。专家称,由于全球变暖,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可能变成了几十年一遇的频繁,如台风一出现就能达到超强台风,重度干旱、“暴力梅”等。
“导致今年以来我国和北美地区气温波动起伏大,并出现显著的冷暖反差的直接原因是近期大气环流形势异常,但根本原因是全球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气象服务首席周兵在接受记者访时说。
周兵表示,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需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极涡——对流层中上层北半球极区附近环绕极区的气旋式涡旋。其中心通常会偏离极心,并且常呈不对称结构。如果极涡集中在极地地区不向南移动,中纬度地区不容易受来自极地的冷空气侵袭。
但如果极涡分裂成几个,分裂中心南移,就容易把来自北极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冷空气带到中纬度地区,造成这些地区受到冷空气(寒潮)影响。
受全球变暖影响,北极地区变暖的速度是全球其他地区的两倍,导致大量冰川融化,海冰消融,北极海冰去年秋季达到历史第二少。2月中旬,我国北极“黄河”站的监测气温在-4℃至-10℃,处于显著偏暖状态,北极海冰减少和气温升高,会导致极涡变得不稳定,进而发生分裂和移位,使得极涡中心易偏向东半球或西半球。
“正是极涡的不稳定,导致极端冷和极端暖频繁发生。”周兵说。
延伸阅读——马拉松赛事遭遇极端天气
5月22日,甘肃以山地马拉松遭遇极端天气,截止23日早晨8点,已有21名参赛人员找到时已失去生命体征,甘肃省专项调查组正在对此事进行深一步调查。
据此前报道,赛事期间,突遇灾害天气,短时间内局部突降冰雹、冻雨并有大风,气温骤降,再有参赛人员在赛事工作布求助,赛事组委会立即安排救援,先后救出18名参赛人员,在14点左右,赛段发现雨急风并伴有冰雹以及泥石流现象,组委会决定停赛,并组织专业救援力量加大救援力度。
以上内容参考?青岛新闻网-全球变暖导致极端气象频发
这个现象是非常严重的。说明全球在变暖,但这对整个地球生态而言,不是好事。
一、全球变暖的表现
当全世界平均温度升高1℃,巨大的变化就会产生:海平面会上升,山区冰川会后退,积雪区会缩小。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就会导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
当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升高3℃,人类也已经无力挽回了,全球将会粮食吃紧。由于气温升高,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预计到2050年海平面将继续上升30~50厘米,这将淹没沿海大量低洼土地,很多国家和城市面临危险。
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冰川消融。最明显的就是喜马拉雅山冰川后退,在南亚地区,问题并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虽然全球变暖的许多不良影响可能要到21世纪末才会变得非常严重,但是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会给人们造成麻烦。
国际冰雪委员会(ICSI)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喜玛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国际冰雪委员会负责人塞义德?哈斯内恩说:?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位于恒河流域的喜玛拉雅山东部地区冰川融化的情况最为严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上的从不丹到克什米尔地区的冰川退缩的速度最快。以长达3英里的巴尔纳克冰川为例,这座冰川是4000万?5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而形成的许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来,它已经后退了半英里。
在经过了19年严寒的亚北极区冬季之后,科学家们曾经预计这条冰川会有所扩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进一步后退了。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重新分布,改变了当前的世界气候格局,其次,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和破坏了生物链、食物链,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恶果。例如,有一种候鸟,每年从澳大利亚飞到中国东北过夏天,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中国东北气温升高,夏天延长,这种鸟离开东北的时间相应变迟,再次回到东北的时间也相应延后。结果导致这种候鸟所吃的一种害虫泛滥成灾,毁坏了大片森林。
另外,有关环境的极端增加,比如干旱、洪水等。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之气候全球气候变暖使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的频率与强度增加。
总之:上周,北极出现了史上最高温,其气温比往年高出了30度,不仅仅是让科学家震惊,更应该引起人类的关注。